[摘要1: 陶瓷山水画与国画山水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追求独立人格的人文精神。这正是我国陶瓷山水题材绘画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陶瓷, 山水,绘画,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TQl74.74 文献标识码:B 1 山水国画与人文情怀 山水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有所发展,但是仍然附属于人物画。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已,还停留在“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本身并没有独立出来。不过到了唐代中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自此,经宋、元、明、清,不仅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山水大师。如王维、荆浩、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等。而且还在笔墨技法上有许多新的创造,如积墨,破墨、泼墨等的创造。 山水画从诞生到现在,经久不衰,离不开文人们的推崇与偏爱。人们之所以热衷山水,探究其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凭山水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巍峨的高山,绵延起伏。奔腾的江水,连绵不绝。人在山水之间,以物观我,以我观物。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被眼前的景色所触动,或感叹失意的人生处境,或陶醉于如画美景。文人借山水直抒胸臆,山水也借文人有了灵性。山水与文人完美地结合,相映生辉。自然山水对人的思想情怀的影响之深刻,可见一斑。因而山水才成为历代绘画的传统题材。 第二、以山水悟道。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谈到“圣人含道英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川,质有而,通灵,足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魄、许山、孤竹之流,必有岭崛,具茨、藐姑、箕首、人蒙之游焉。夫圣人以神发逝,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小亦几乎。”这段话的大意是, 山水与道相通,使人回归自然,使精神得到自由, 因此,像轩辕、许山等必游于山水之间。中国山水画讲究“以白计黑”、“知白守黑”,而不是象西洋画那样满满的铺面而来,这与我们传统的“道“有关。自老子以来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经《庄子>>、《周易》等的发展演变,对中国山水画的形成有很深的影响。国画山水最有意境之处恰恰是那画面的不着色处,可以是云,可以是雾,可以给你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是国画山水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在文人眼里,山水中蕴含着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文人、艺术家们借山水,诠释着自己对“道’的理解。 第三、托身山水以逃避现实失落。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独裁专制,不容许知识分子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在政治失意、现实黑暗的情况下只有寄情于山水之间了。王维有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不仅仅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自然情景,也表现了诗人禅心寂然的情绪。这样一位文人情移画坛,其画作自然不凡。 人文情怀,是有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追求独立人格的人文精神。代表人类文化与文化载体的文人们的这种人文精神就体现在寄情于山水的文人画中。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等,借以抒发性灵和抱负。但山水画在表现文人情怀上尤为突出。人们欣赏山水时,往往结合着生活的想象和联想。雄伟变幻的山,奇特秀丽的水,无一不给人以美的感受,把它看作是人精神的拟态。文人欣赏山水,能起到胸怀宽畅、通达、并滋生强烈的情感。文人、艺术家们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而山水尤能触动文人的思想情感,“寄情于景”,“托物言志”。人文情怀的阐发与山水息息相关。 2 人文情怀表现在陶瓷山水画中一以“珠山八友”的汪野亭例示 早在宋、元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就出现过以山水风景为装饰的陶瓷制品,同国画山水早期的经历一样,多为衬景,并非独立意义上的陶瓷山水画。到明代陶瓷山水画才逐渐发展起来。虽然陶瓷山水画属于工艺美术领域,但它与中国山水画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一同样具有浓郁的文人情怀。明清两代青花写意山水比较多见。在瓷画中,山水同样成为袒露心声的载体。至民国时期,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邓碧山、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何许人约十一人组成的“珠山八友’,在陶瓷艺术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那时由于浅绛彩瓷颜色有易于剥落,画面容易破损等弊端。珠山八友为了在画艺上有所突破, 以王琦为首的这批瓷画家创立了一个“新粉彩”瓷艺的画派。他们改革了浅绛山水为粉彩山水,先用油料作画,水彩上色,粉人油中富于变化,油将粉散开,浓淡可以随心。一改过去瓷绘山水呆板单调的缺陷。通过粉彩这一形式,文人情怀依然在珠山八友身上得到全面的继承和发展。由于汪野亭, 为“珠山八友”中最精山水画者。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就以他为论述对象来谈瓷画山水是如何体现人文情怀的。 汪野亭(1884—1942)别名平、元鉴、平生、平山、老平、垂钓子、传芳居士等,江西乐平人,擅画粉彩山水。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也即四者俱全才最能体现文人情怀。本章据此大体分为三部分 1、画家人品:汪野亭平易近人, 性格开朗,交友很广。凡亲朋求画,大多有求必应。一次野亭从县城回故乡。半个月才走完仅为九里的回乡路,只因沿途不断有人求画, 以致许久才到家,这件事被传为美谈。从这个有趣的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野亭大度、随和的人品。 2、画家学识、才情:汪野亭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是对他的才情学问的一个很大的肯定。汪野亭的山水画是以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为本,他的功力表现在他能在瓷器圆兀凸表面上,把山水一气呵成。成为一幅完整的山水,行话叫做“通景”。这比在宣纸上做画难度更高。他熟练掌握了四王的精髓。擅长青绿山水。汪氏的山水技法,披麻皴擦,以青绿为标榜,以达到主题画严谨重染,整幅风景又显现轻盈的氛围,要达到此种效果,必有一定苦功方可实现,非一般山水工匠所能轻易效仿。 3、绘画思想:他的《青绿山水瓷板画》。构图兼具高远和深远之法,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缠绕,林木葱郁。近处穿插村舍人家。界定了画面的远近空间关系。泉水清丽,有如仙境。画面颜色处理也使人倍感舒适,好一派江南风物胜景。这幅瓷画山清水秀,色彩明丽, 内容生动。此外,作者野亭还在这幅瓷板画上题诗“谁将笔墨写秋山,点缀烟霞尺幅间。欲访高人在何处,寒林渺渺水潺潺。”这幅图景,不仅赞美了的秋山美丽景象,还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称颂。作者在表现客观对象时“借景言情”、“寄情于景’,使画面富于诗意。 可见,即使是作画于瓷板上,“气韵生动”“意境”依然是山水画家追求的首要目标。因为中国山水画寓于的人文情怀已经深深植入我国山水画家的血脉中。中国山水画强调个人的内涵修养、强调笔情墨趣,强调诗情画意, 因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色。事实证明,传统粉彩也同样具有表现瓷上文人画的艺术表现力。因此,珠山八友在对瓷上文人画派的继承关系上,起到了重要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 3 山水人文情怀在当代陶瓷艺术界的思考 人文情怀在当今与各种文化相碰撞,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由于文人画家受“佛、道、儒”思想的影响,所以大多表现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淡泊的心境和思想意识,在山水画中尽情表现对自由的向往。他们笔下常常是“临溪独坐、竹涧焚香、春山读书、秋江渔隐” 等一派清幽恬静的山水画面。像倪赞的画面水上无舟、亭中无人更是清空寂静。中国山水画中浓烈的人文情怀,独特的构图章法和强调笔情墨趣等等,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优点。我们要不断从中发现其间蕴涵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传统,对于现在从事陶瓷山水画创作的人们来说,更具一定的启示与反思作用。 当代中国画山水与陶瓷山水画,正是在现代与传统的互相协调与冲突中不断继承、创新与发展,晚明陶瓷山水开创了陶瓷山水绘画的新成就,为后代陶瓷山水绘画奠定了基础。当代陶瓷山水除继承传统国画山水画格、画风外,也颇有变化,在继承发扬传统山水画传统突出的有张松茂、程元璋、张育贤、余自乐等,秉依古法而又改革创新,形成风格多样、别具一格的现代陶瓷山水画作,李林洪、邱含等则吸收西方油画、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在传统基础上再突破传统,跳出传统,恣意挥毫,变化万千,展现出新时代陶瓷山水风貌与不同的人文情怀。 当今东、西文化的撞击,在陶瓷艺术上表现尤为强烈,同时也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力度与广度,要在现代陶瓷艺术社会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有所创新,从而适应现代的潮流而不迷失自己。在陶瓷艺术山水画创作研究上,不断探索、创新,以新的作品、艺术风格,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陶瓷艺术家不断思考的话题。 参 考 文 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马晓宇:“陶艺作品鉴赏之陶瓷山水人文情怀”课程学习纲 要200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