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综合陶瓷艺术研究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论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对现代青花的影响         ★★★ 【字体:
论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对现代青花的影响

作者:王芳   文章出处: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更新时间:2009-5-13 20:54:25 
 

 

    [摘  要]:  以中国画对现代青花所产生的影响为中心点,从审美理念的角度,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来进行比较分析,更进一步地把两者之间存在着影响关系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从而全面论述出了传统中国画审美理念对现代青花的影响。    ·
    [关键词]:  中国画,现代青花,  审美理念
    中图分类号:T0174.74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中国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艺术,受到道家、儒家、佛学等各种思想的影响,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了浓厚的东方艺术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中国画的审美有着不同流派的分歧,但从其主流来讲,它是天人合一的美学,是心源与造化、主观与客观合一的美学,是美与善相一致的美学,是天真烂漫又不违理性的精神美学。这种美学对现代青花的发展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并具体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表现型艺术、意象的艺术、笔墨的艺术和综合性的艺术。
1  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对现代青花的影响
    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象美和创作规律,“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心偶照镜”表达就是此意。意象是有寓意的形象,是客观物象进入艺术家的视野之后,经过艺术家头脑的改造,使之能够表现艺术家主观的意念感情,达到意与象完全融为一体的地步。从而形成头脑中的审美意象,最后艺术家再运用物质手段和艺术技巧,将头脑中的审美意象外化成为作品一欣赏者都看得见的艺术意象。同样,现代青花艺术在表现一定物象的同时往往寄托着陶瓷艺人的某种情思或是某种审美精神。这种物象实际上是艺人们的一种“意象”,现代青花作品都是在具象造型的话语外壳中包孕了许多意象造型的词汇,使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是画什么,但又不十分真实,还有更为大胆泼辣的作品,意象的成分就更多。这些都是记忆与想象的产物,从而自然流露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思想。
    现代青花艺术作品在继承国画审美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陶瓷器型和材质、釉料的不同,从而显示出艺术陶瓷的独特魅力。以国画中“天人合一’、“不似之似”等美学思想为积淀,创作大胆创新,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艺术特色。
  1.1“天人合一”的传承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内核,我们如何解读呢?原  始蒙昧时代,人类的思维远未达到将自己与自然界分离  出来的程度,因而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主客  体不分、混沌不清的特点,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  自然条件的恶劣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一直处于对自然界的严重依赖状态,随时随地感受到来自外在的某种神奇力量的支配,由此产生敬畏与恐惧心理。农耕社  会对于“天时、地利”的重视,导致了中国文化的重农主义传统,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因此中国文化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即“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究天人之际”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了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画的审美精神包含在中国画所有绘画样式以及意匠经营、形象塑造、思想表现等整个创作过程之中。它的艺术观是传统哲学观念影响下自觉的萌发,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当感官的视觉审美将绘画导向物象的捕捉时,人们又不满足客观外在形象的直接描幕,企图从心灵上进人和寻求与传统人文哲学统一的绘画观念。中国画审美精神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它是建立在画家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自然物象深人体察之上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是一种思维意识和审美意识高度凝炼的情感,是贯穿于整个中国画领域的一种艺术思想。而“天人合一”在中国画中不是以摹仿自然为目的,而是在自然、在生活中寻求精神性表现的艺术并以意、神、气、韵的表现为最高要求,故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先,写真谓之“传神”、“写心”,山水画的旨趣在于“畅神”,文人画主张“写意”。人与自然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中国画的内在审美追求,也即中国画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在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同样把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物我两忘境界的追求反应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这种中国画的审美精神对现代青花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陆军先生创作的现代青花作品《紫藤娃》如图1,它充分吸取了中国画的审美理念,结合写意的思路和对青花表现技法的处理,来表露作品审美意识的内涵。作品蕴涵了丰富的道家思想,道家有曰:“常德不离,复归婴儿。”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是道家比指高度和谐理论体系的“指代”标准,是慕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作者在审美观念和工艺技术的把握上,寥寥几笔的勾描,
  传达了儿童形象与神态的关系。画面中一名儿童在四周缠绕的紫藤中用一种无暇的眼神好奇地瞰望着四处的景物,  显现出一种平淡天真的格律,从画面中观察儿童动态的深思来看,有一种童心的触动和神游画外的灵性。这种人为的“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儿童身上得以充分显现。整幅画面赋予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再如陈敏先生创作的现代青花作品《书中自有》如  图2。中国古时信奉“耕读维世,礼义持家’的祖训,强  调“万般皆下晶,唯有读书高”。该画面以“书中自有黄  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激励儿童刻苦读书。作者抓住稚子读书时侃谈斗趣的瞬间情态,着力表现出其机灵、敏智、无思无嗔的天性,利用稚子的神态以诠释他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图。作者借用婴戏的母题、古人的意  境来深刻传达出道家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画面以独特的新形式和寓意的内涵,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1.2  “不似之似”的意象审美
    何谓“不似之似”?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一首诗中写  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所,不似之似当下拜。”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有句名言:“不似为期世,太似为媚世。”13l他们都揭示出中国画艺术的真谛,富有哲理地阐明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不似之似”在塑造直观形象的同时,注意了间接形象的  表现,充分调动了观赏者的思索、联想、情感等功能因素,使观赏者得到了极大的艺术美的享受而难以忘怀。因此集中地概括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观。从形式上看,它是中国画的意象思维与造型的关系。艺术家在心理上感受到的意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汇合。由意象这心理表象转换的艺术形象既非机械的具象,亦非极端的抽象,由于精神表现需寄托于物,  就需要塑造一种客观物象与人的精神同构的造型。这种造型观与老庄哲学特别是“道”、“器”、“象”的观念有关,道为乾坤阴阳变化的法则,法则无形:器为实体,有明确具体的形象。
    但怎样以形象的艺术去表现无形的“道”和“象’,  即怎样由形与神的矛盾转化为形与神的统一呢?从老子  关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论述中得到启示,找到了融合“道”与“器”的中介,或通过对自然、对生活、对形体的观察体验,升华为一种情感,或在一定的情境中寻求于自然物的寄托,产生了一种情感性的形象、诗的形象,并创立了这既“媚道”、“畅神”又有客体之形,既用器而不为器用的以意为之的“不似之似”的造型观。 故中国画主张“意在笔先”、“以意运笔”:苏东坡有“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只有在这个艺术哲学的层面上,我们才可以理解皱法、点法、描法等艺术形式和程式化的魅力,才可以从神和形的自由度理解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引领下的造型观。
   现代青花在借鉴“不似为期世,太似为媚俗,妙在  似与不似之间。”的基础上,捕捉了“似与不似”之间所  创造出来的意趣,通过在创作中的灵巧运用,从而产生意蕴丰富,变化无穷的审美意蕴。现代青花常常抓住形象的关键结构以大胆省略的手法表现对象。从细部猛然一看,会有不周全之感但从总体上看,又感到形全意足。如画鸟,有的把头和嘴一笔连成:鸟的翅膀,有的只画  一曲线,而不画羽毛排列:画站立的鸟腿,有的先画两  条直线接着微向外曲伸,后再补两道短线,以示鸟爪的结构和站立时鸟爪的姿态。概括地讲,现代青花常常用形象的外轮廓线、结构的区分线和姿态的动势线表现形象的全貌。这是由于对形象全面的认识而提炼的艺术手段,  这也是审美意念和工艺的需要。为了更高更概括地表现形象的特征与神情。由青花在艺术上处理的纹饰没有一个是完全写实的形象。对于形象的某些部分,  可以“打破常规”用另一种手法去处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龚循明先生所创作的一件现代青花艺术作品《马》图3以大写意的笔触,刻画骏马扬蹄疾奔,显示出雄健凛然的形貌。虽是以寥寥数笔,却尽得龙马精神。作品以不似而联想到似,似中又有不似,这充分体现出艺人们在运用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念的基础上既尊重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才能。
    总之,现代青花中的每一件装饰纹样,不论是充满灵性的走兽,还是飞鸣自得的幽禽;不论是欣欣向荣的花木,还是意境高远的山水,一切都是那样活泼、充实、和谐、融洽,大自然的造化,是现代艺术大师美学意念的凝结,它不仅仅是描绘出二个云影山光、鸟语花香、龙凤和鸣、
彩蝶翩翩的理想境界,而且还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精神的飞跃,使你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从而产生出感染人、鼓舞人的艺术境界。
1.3自然生活中的“笔墨情趣”
    中国画艺术集笔墨情趣与一身,与心灵相通的境界,赏心悦目,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抽象艺术,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观,体现了东方人的理想和追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文化和经验的积淀。中国画艺术是人们生活中用来反映思想情感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中国画画家从审美的出发点去进行的艺术活动,直接和间接地表现了中国画画家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而笔墨情趣是中国画中不可忽视的审美因素,其本质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形态、动态、意趣等积淀的升华。与此同时,其在现代青花审美因素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我们看来,现代青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它不仅色调明快,蓝白相映,其色料的流散泅集、运笔的轻重缓急、分水的浓淡韵味、变化多样的形式内涵和美感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享受。
    从现代青花的审美视觉来讲,大量融入国画艺术的审美理念。其主要艺术特色首先从“写意”来讲,情绪的强化,形式的浓缩,可以概括现代青花写意的特色。现代青花中的大写意,是中国画文化的审美体现,是以笔墨线条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它已不那么需要借助物象抒情了。其次从“趣”的美学范畴来讲,元代绘画美学开始提出了“趣”,直到清代中国画家多注重道德文化的修养,以寥寥数笔体现的笔情墨韵,散发遁世闲适,高逸绝尘的情趣。王昱说:“修养情性则理正气清,胸中自发浩荡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至明清时,中国画家有意识地摆脱画法画理,追求画趣。方薰说:“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而现代青花纹样笔意之烂漫,形象之生动,皆出自作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纵观青花艺术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艺术画家们是具刻意追求情趣、生动的艺术美感。如熊婕女士创作的现代青花作品《晨曲》图4,画面主要以细腻的工笔画法来装饰其效果。作者以谨细的笔法来表现栖息的小鸟、纵横交错的草丛和初升的太阳。画中栖息的小鸟矗立在草丛中,仿佛在聆听着远处传来的美妙林曲。每只小鸟神情各异,似乎都陶醉在动人的旋律中。晨起的太阳柔和地普照着大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妙而充满着自然的情趣。整个画面渲染出自然万物生动、情趣的场面。作者以点、线、面的巧妙关系来处理画面,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整个作品以一种春天的芳菲气息,使观赏者产生丰富的遐想,犹如聆听浪漫而情挚的晨之曲。
    青花瓷从产生之日起,其审美形式便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审美观念也在发展创新,不断丰富。现代青花艺术丰富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先生的一件现代青花作品《芦苇竞翔》图5。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先生等众多艺术家们在不断总结、借鉴国画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抓住现代青花洗炼拙朴的形象、酣畅淋漓的笔意、率真简约的神韵等精髓,运用传统文化和现代表现手法,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情趣、现代审美意识的一种新型的现代青花艺术。)岜过具有现代意味的装饰、布局、笔墨从青白两色的变化中映现出艺术的自然美、含蓄美、节律美和内力美。2  结论
    一种艺术的诞生和发展,都有渊源,有着发展的痕迹。现代青花这颗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经过了悠久历史的锤炼,每一个时期都有独特的风格,反映了陶瓷技艺的发展程度,当代的艺术家们把满腔热情融注于笔端,绘出了一幅幅充满人文气息的,具有高度审美情趣的画面,使现代青花艺术焕发出青春瑰丽的色彩,成为雅俗共赏的新时代文化象征。
    从整个青花的发展来看,青花艺术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均有不同的时代烙印。青花的表现形式在每个历史时期,经过众多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与发展,赋予青花艺术以不同的新面貌呈现于世。现代青花艺术在吸取优秀国画精髓的同时,又要利用陶瓷媒介更好地进行各方面的尝试、创新与突破。因为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而继承则是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没有艺术的创新思维便不能谈到更好地继承优秀的传统,艺术就不能向前发展,没有认真地研究与继承传统便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现代青花艺术在中国画审美理念的影响下,也追求着一种意境美。这种艺术境界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境界深层的创构,或者说,在艺术作品中,意境并不是一目了然,一览无余的,而是指在特定艺术形象所触发的艺术想象的空间中表现的深层的境界。现代青花艺术作品,把传统文化艺术和一些其它形式的艺术的意韵与自身的素雅融为一体,使人从中感受到一种独具匠心的现代青花之美。
    参  考  文  献
11]剪伯赞.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84
[2]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李祥林.齐白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5]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6]马希桂.中国青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最美不过青花瓷 不动声色的奢
    养眼:当青花陶瓷在服装上争
    景德镇青花狮子永久落户英国
    青花料用什么调
    青花和釉里红为什么难以烧制
    雾里探青花
    "南澳1号"惊现景德镇青花瓷
    釉中青花的始创者是宁勤征(
    试论青花艺术的意境之美
    青花为什么是蓝色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