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高温釉下彩瓷之一, 是白地青花瓷器的专称。景德镇青花瓷造型优美、色彩绚丽、装饰精美、无铅无毒、耐酸耐磨、面色经久不退, 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被誉为“瓷国明珠”, 一直位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为世人所推崇。 青花自产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从而也成为陶瓷绘画形式的一种主流。其主要特色在于拥有清新雅致的色调, 与釉色浑然一体,有如天成。在瓶、碗、盘、瓷板的坯胎上作画, 经高温烧成后, 有水墨画的酣畅淋漓的料韵,与国画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中国画的墨分五色一样, 青花料也分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色。在料色运用上, 青花山水画比人物、花鸟画的皴擦勾勒, 点垛渲染的变化更多,层次更丰富,色彩更加浓郁、沉着、典雅。在绘制风格上, 吸取国画技法,把民间青花的笔墨技巧与官窑青花的高档材质相结合。在表现手法上,根据器型特点, 结合当代审美情趣, 采用多种绘制形式,形成青花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无论是从色调上说,还是从整体效果来看,青花料都适宜较大面积的山水画装饰。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之享誉中外。 以自然山水风景为主题是青花瓷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青花山水画, 以碗、盘、杯、罐等为载体, 以日用瓷装饰为主。 “渔、樵、耕、读、 山居图、行旅图”是传统山水画的常见题材。其装饰手法有两种: 明代青花瓷画常将渔、樵、耕、读分开来画,其装饰形式是:在碗心画上渔、樵或耕、读场景,碗的外壁是山水通景。清代青花山水瓷画,有时将渔樵耕读画在一起,有时又将渔樵,或耕读分开来画。青花艺人运用熟练的装饰技巧, 把渔、樵、耕、读等丰富的自然景观浓缩成山水画面,在民间广为流行。传统民间青花山水瓷画构思巧妙, 寓。意深刻, 一山一石, 一草一木,往往只用寥寥数笔, 就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反映出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 现代青花山水已很少出现渔、樵、耕、读画面。代之的是大山大川自然风光和乡村民居、江南水乡等人文景观题材, 也有一些新的山居图、行旅图。其载体也由日用瓷向陈设艺术瓷转化,瓶、坛、瓷板、镶器、异型器皿是现代青花山水题材表现的主要载体。现代青花山水瓷画既传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艺, 又有很大的创新。传统青花山水画, 完全是用青花料作画。而现代青花山水画则突破了传统材料的限制,在传统的基础上引用了青花袖里红、高温颜色釉等综合装饰元素。.:口现代釉里红料, 不是单纯的红色,而是红中透绿,表现山峰岩石,树木枝干,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再如用高温颜色釉在坯上晕染,再以青花料稍作勾勒, 画出树木、建筑, 经高温烧成后, 颜色釉在窑变中产生的天然肌理效果,用来表现岩石裂缝纹理,有很强的质感。这种天然纹理与精心描绘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 作品特色清新别致, 韵味十足。景德镇青花艺术在现代陶瓷艺术领军人物的带领下,继承了历代青花的优点, 使传统青花山水瓷画有了质的飞跃,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创作的青花釉里红山水系列作品, 以黄山名胜风景为主题, 既吸收了民间青花山水表现手法, 又揉进了国画“泼墨”技法, 山水气势雄壮, 线条粗犷,是现代青花山水画的扛鼎之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的《秋夜明光月》青花釉里红瓶, 以酣畅淋漓的釉里红料色渲染山坡,树叶, 以青花料勾勒民居、树干,、以清淡的料色烘托出一轮明月, 线条洒脱、用笔随意,有·着很强的文入画气息。 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杨曙华创作的《江南水乡》系列作品将山重水复,杨柳青青, 渔船穿梭,虹桥跨江的江南水乡景色和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 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既有青山之神韵, 又有碧水之清秀,放眼望去,渔船穿梭于江中,瀑布飞溅于山谷,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陶瓷绘画要表现画面中的立体感, 尤其是山水画中众多复杂的远山近石,森林独木,花丛杂草,村庄院落,桥路瀑布,溪水山涧等,若用多彩颜料去处理,就比较容易。而青花瓷是单一的色彩, 除了用水调出浓淡之外,别无他法增加画面的层次。此外,用单一色去处理人物、走兽、花鸟等图案比较容易, 一般用二三个不同浓淡的单色就能画好。而山水画就不同, 一幅复杂的山水画至少有6至8个层次,甚至更多。 比如一大片森林,各种树木枝干,树叶层层叠叠, 如用单一色的浓淡去画, 就会分不清层次, 得不出立体感。这就要借助于刻刀和刻针,在坯上把那些不同层次的树干、树枝和树叶, 用刮和刻来产生不同程度的亮点和高光部位, 再用不同浓淡的单色去晕染之,才会得出众多层次的立体感觉,以弥补单一色料的不足。 青花瓷作为景德镇传统名瓷中影响最大的品种, 它在中国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闪烁着夺目的光辉。景德镇传统陶瓷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有着历史悠久的艺术魅力, 当创作者熟练地掌握了陶瓷材质性能及功效,把握住陶瓷山水画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微妙关系, 自觉地超越客观的一丘一壑、一山一水的局限,进一步弱化空间意识,变异和修正传统彩绘的形态以适应自我的需要, 无疑可以开拓出更加广阔, 更为自由的艺术空间。现代不少陶艺工作者, 在表现青花山水的景色气势,云雾层次,林木疏密,溪水清澈、荒坡秃岭……或表现春夏秋冬不同的意境中, 通过不断摸索, 总结出青花料对山水的描绘规律,创新了不少新工艺手法。有的用几种不同配方的料搭配使用, 用自制的小吹料筒, 加真空泵由淡入深,把料吹在坯上釉的中层或釉的表层; 有的用纸边缘灵活的挡遮, 随后用手指功能, 使之达到云烟幻化、碧波浩淼的艺术效果; 有的借鉴西方油画的光影效果, 用指甲和小竹片来表现各种树木的树干、根、叶的排列组合,产生参差不齐的亮点变化, 使翠柏、劲松郁茂苍浓,绿杨、垂柳更加婀娜多姿。通过这些工艺手法表现不同的山石形态、 乡土建筑、大小舟楫、历历帆樯、远近排筏等物像,可以达到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 使观赏者得到身临其境的大自然美的陶醉。 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指出: “在艺术上有两条道路可以使艺术家出头, 一条道路是研究其他艺术家的完美作品,模仿他们,选择和重新组合他们所创造的美。另一条道路是在美的原始涌泉中, 在自然中寻求完美”。在现代青花山水画创作过程中, 后一条道路无疑应该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更加努力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