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的美丽已经盛开千年,景德镇建镇也千年了,可以说景德镇从一个山沟沟成为中国的瓷都,这与青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景德镇因为青花而确立了中国瓷都、世界瓷都的地位,而青花也因为景德镇而更加的妩媚。 每个时期的青花艺术都与那个时期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个时期的作品一定带着当时的艺术特色以及人文印记。所以人们在研究当时的艺术时, 都会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我查看了各个时期的青花,把他们与现代青花做了个对比。 一、现代青花创作的特点 对比起古代青花, 我觉得现代青花的创作有着许多新的特点。21世纪是个开放、发展的世纪,人们在艺术欣赏的层次上更加具有眼光。现在的青花创作以追求展现自我展现一种精神为主, 让艺术家有更好的艺术展示空间。现代青花创作, 与现代陶艺、生活陶艺相结合, 与大众生活相结合,更具有灵活性。明清期间, 窑多为官窑, 画工多按需作画,可以展示的东西很少, 其作品可以说像工艺品。每日以此为生活,并不以表现自我、表现自我精神为主题。难以表现独特的艺术特色。 , 现在的创作者们一部分仍然是小作坊手工业者,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在社会上有着很高地位的艺术家。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者、创新者。他们大多有着自己的其固定职业, 如:担任大学教授、设计顾问等等。 并不靠制作瓷具为生, 不以制作而制作, 艺术家们多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青花的喜好。发之于心, 在创作时也就更为用心。这样就能更好的表现自我,在心态上也比较随心所欲。而且这些艺术家大多受过高等教育, 在审美与对艺术的创造上有着非凡的见解。这也是古代创作者所不能比拟的。古代创作者, 社会地位低下, 在元朝,把工匠入籍, 一般称为“匠户”。工匠的来源虽然不同, 待遇却无任何差别。他们只能得到免除工场制造之外的“差科”, 工匠的地位是世袭,子孙都不能脱籍, 婚嫁之事也不得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工奴。这样虽然利于手艺的传承, 但也有很大的弊端,在制作器具的时候受到束缚。在艺术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上受到制约,对艺术的追求与激情难以全部展现, 只是一种对生活的应对。 明清时期, 画工也多地位低下, 是一种生活职业,整日以绘画图形为生,在创新方面有所欠缺。 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各种艺术展出频繁。艺术家的交流场所也更加广泛。画展、交笔会、研讨会甚至是咖啡厅、酒馆都是艺术家们交流艺术创作的地方。 由于心态的自然轻松,交通通讯方便快捷,使得艺术家们可以很轻松的探讨到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共通与不同, 集各家之所见, 博众家之所长, 所创造出的作品也更能体现艺术家的特色与艺术美。而古代的画工所接触只有那小小的一片天,在思维上受到局限,在见闻上也受到了拘束。信息与素材方面完全无法与现在艺术家相比。我这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青花, 我们现在的陶瓷艺术有着更好的优势,而古人的陶瓷艺术也有着其优秀的一面。它们展示了青花陶瓷辉煌而美丽的一面。 二、古代青花的特点 青花在景德镇出现于元朝, 当时的景德镇人, 发现了高岭土,其瓷质如冰玉般洁白,使青花能得到最佳展示的平台。元朝当时统治中原地区,在统治之后鼓励发展经济、文化、手工业等方面,而且不加以限制, 当时的政权只收取一定的赋税,其他的并不干涉。这极大地加快手工业、陶瓷业的发展。元青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自由展示, 由于当时受到蒙古民族豪放粗犷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青花器型有一种阳刚之美, 构图饱满而雄健。元青花展现了元代的草原气息,也正是那种艺术气息确立了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的地位。它从出现到快速成熟, 到巅峰, 是一个迷一样的发展。从资料的查看来说, 我觉得浮梁瓷局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元代至元十五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主管瓷器的采办和瓷器的对外贸易。它在民窑产品中以“百中选一”或“千中选一”的原则抽选贡品, 对其产品则垄断其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建立的对瓷器外销进行管理的机构。元代帝王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统治者, 并不特别好“瓷”。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官窑”。 “浮梁瓷局”的主要功能是管理瓷业, 收受赋税, 督造的瓷器多为府衙的日用瓷。倒是外贸用瓷的刺激。大量的定货, 高昂的价格, 巨额的利润, 使窑场有能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生产出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器,元青花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快速地成熟并走向颠峰。 明朝景德镇青花窑中的多数已经成为官窑, 当时官窑所制作的器具多为御用,在管理上有着很严格的制度性,制作时也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做工更为精细, 构图更为精巧,工艺更加纯熟。但是官窑在制作器具时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它在制作器具时不惜工本。虽然对技艺是一种锤炼和提高,但不符合社会规律。 民窑则由于原料大部分被官窑所占有,而原料奇缺,迫于生计, 追随着官窑的脚步。但当时一些画工以边角料所绘制的随手之作, 也许由于材料并不精贵所以在创作上更加的写意, 有着更多创作者自己的情感与创作在里面。这使得明青花在精制以及精细之余有着一部分的精拙随性之作。明官窑的建立到现在为止都存在一个争议。最早的一种说法是在洪武二年或洪武三年。 明朝时期的官窑民窑并存是明朝的特色, 但在官窑为主的明朝, 民窑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民窑由于迫于生计,基本上是仿官窑,在图案和造型上都仿官窑,甚至有时候为了牟取暴利,完全仿制官窑。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 但为了生计, 也还是有很多民窑在仿制。民窑的特色在于, 明前期采用的青花料与元一样都是采用苏麻离青, 材料精贵, 而民窑所拥有的材料极其稀少, 画工珍惜原料的珍贵, 收集边料制作了以部分粗陋但很写意的作品。使得民窑也有其独有的特色和艺术价值。 清入关后, 由于追求满汉一家, 又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盛世, 在青花的制作中, 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清朝当时的思想, 以一种雍容华贵为荣耀。这与清本身来自关外,进入中原后, 融入汉文化, 使其迅速的从游牧民族融入一个比之稍为进步的农耕文明的一员,但初步跨入农耕文明的清王朝特别推崇那种精巧华贵。这种思想也成为当时画工们一种主流思维,所以清青花多以其图案精细、器皿雍容华贵为主。在当时的社会中, 一件造型精美的工艺品, 确实是一件很好的摆设。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发挥优势,吸收优点创造现代青花艺术 现代艺术的创作优势一览无余。古代青花艺术的优点展示眼前。拥有着各种现代社会的优势, 又有着古人留下的各种艺术精华,在艺术的道路上可以有更多的发展与理解,景德镇首届陶瓷美术家王步先生, 他就在古代与现代的艺术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主张向自然学习, 不刻意的临摹各种花鸟山水画, 而是多写生, 王先生揉和了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的精粹。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陶瓷风格。虽然他很热衷于清康熙、雍正年间的作品,但他并不一味的抄袭与临摹。早期的学习, 让他也接受了西方艺术的熏陶, 也了解了明暗学,西方艺术开阔了他的眼界, 但并未改变他的风格和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属于自己的青花艺术,在中国近代青花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厚厚一笔。被人们尊称为陶瓷青花创作的一代宗师, 他的弟子们也在他的教导下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青出于蓝胜于蓝,青花经历了千年的变化而更加美丽,现在的青花更要汲取他人所长, 为己所用,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青花,使青花更加展现其美丽绚丽的一面。 每一种艺术的产生、发展,都与外部环境以及创作者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对于各个时期的青花的创作者以及环境、特点,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加以总结概括,这是我对青花的认识与理解的一种展示,也是我对于艺术理解的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