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良长子王阿清最为另类。从未学过绘画的他,做了几十年的电工后,忽然想转行做陶瓷。
2006年,他想用父亲“五尺园”的名号开陶瓷店,遭到反对。“父亲把我看得很渺小。”他不服气,就跑到别的陶瓷店打工,却再次遭遇尴尬: “老板不敢介绍我,怕人家都不再找他做生意,反而来找我。”他虽然刻意隐瞒,还是经常被认出来。13个月后,王锡良终于同意他开办陶瓷店,专营“王家生意”。
王阿清的店就在景德镇“锦绣昌南中国瓷园”的康熙街上,面积不大但十分显眼,最显眼的还是墙上那块“陶瓷世家”的牌子。不过,这里并没有王锡良的瓷画,王采和王秋霞的也不多见。王敏、王燕、吴成婧等“王家第三代”的瓷画作品倒是堆满了架子。
生意红火得让王阿清自己都感到纳闷。他后来仔细想了一下,总结出两个原因: “首先是靠着父亲王锡良这棵大树,再就是我诚恳待人。”他做生意有两个原则:一年没有升值可以退货;假一罚百。而在他的身上,似乎也存在两种矛盾的气质——他一方面承认: “我是个商人,我很狡猾。”而几年下来,这个“狡猾”的人却用憨直换来了无数朋友。
“有一个客户很豪气,来到我的店里,对着架上一排瓷器一挥手,说,这一排我要了。接着,他又指着另外一排说,这些也给我包起来。我当时很惊讶,以为他在装大款,没想到第二天他真的来取货。还仔细核对了每件瓷器的价格,原来他早就知道我这里的价目表,故意来试探我的诚意。”
王阿清讲故事的本领似乎比做生意更厉害。他说自己最喜欢的客户是拍马屁的官员一 “一天晚上,有个当官的,带着几个人到我店里,随手拿起一个瓶子看了会,就大摇大摆地走了。那几个跟班的就赶紧问我价格。我说10万,他们觉得贵。那个当官的还在门口一个劲地说不要买了呢。讨价还价之后,9万块成交了。”
零散的买卖似乎让王阿清有点打不起精神。一年一度的瓷博会,才让他找到“过年”的喜庆。但他的瓷博会上不做生意,专交朋友——他说自己是个特别喜欢交朋友的人。但在会后,这些朋友大部分都在他的店里下了单。
难以避免地,王阿清要带一些朋友去见王锡良,这对他而言意义重大。但提出要见“老爷子”的人不一定都是买东西的,也常有一些要求鉴定瓷器的买家。这让王阿清觉得有点为难,但最后还是把他们带到了父亲家里。
温和的“老爷子”面对迫切的访客,回答往往一针见血。 “有个人从领导那里买了30多万的瓷器,兴冲冲地来找我,一看就是假的。他很伤心,退又没法退,也打不了官司——在景德镇打赢了在外地又不一定赢。”
对这些伤心的人,大师只能表示遗憾。名声和价值之间的辩证法,他早已参透。
但大师也有困惑之处。1 979年开始的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虽然每四年才举办一次,但公正性却越来越难保证。 “幸运”地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王锡良,对此忧心忡忡: “景德镇现在的粉彩,工艺性很强,特别是颜色,不认真学两年是画不出来的,评职称就比较吃亏。画粉彩的人不怎么张扬,又没有论文,拿奖的机会比较少,很难评上。大师评选的问题,我认为不是那么严肃,不是凭本事,而是评钱。”
大师的直言,似乎早已是景德镇人所共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