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943年,孙家欢天喜地迎接长孙的降临。此时,景德镇的陶瓷业日渐衰落,“孙荣记”也是江河日下。据史料记载,1928年全镇制坯行业(包括圆器、琢器)开工的厂家共有145l户,到解放前夕已减至90余户。
孙同鑫的童年是在坯房里滚大的,天天看父亲做事,自己也学着玩泥巴。读了四年书,11岁的孙同鑫进入建国瓷厂学徒。由于年幼、且身体弱小,孙同鑫无法从事拉坯这样的重活。祖父和父亲商量后决定,让孙同鑫学陶瓷绘画。当时,建国瓷厂集中了一批出类拔萃的青花技术人员,包括王步的几名弟子,王步的几个儿子也经常到建国瓷厂从事创作。孙同鑫耳濡目染,从而打下了一定的青花绘画基础。有时候,王步造访孙家,看到孙同鑫在练习画青花,便饶有兴趣地在一旁看,然后指点一二。有一次,王步对孙同鑫说:“不要光画青花,画画水彩嘞,能提高画青花的水平。”
为了提高孙同鑫的青花绘画造诣,孙振东特意买了些礼品带着儿子到王锡良家拜师,王锡良很爽快地答应了。几十年后,王锡良偶遇孙同鑫的儿子孙立新,王锡良笑着说:“你的父亲当年提着篮子到我家拜过师哟!”事实上,王锡良并没有手把手教过孙同鑫,而是向他灌输陶瓷绘画的理念。若干年后,孙同鑫才真正明白王锡良的良苦用心。这段典故几乎不为外人所知,孙同鑫说:“我水平太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王锡良的徒弟。”
孙同鑫还得到过祖父的指点。孙洪元说:“你必须熟悉拉坯,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在瓷坯上作画。”
孙同鑫在建国瓷厂的工作很简单,每个人负责一个画面,他画的是牡丹。画了一年多的牡丹后,建国瓷厂精简人员,12岁的学徒工孙同鑫榜上有名。此后,他进入电瓷厂成为正式职工,干得还是老本行——画青花。说是画青花,其实就是复制画面。孙同鑫感觉自己如同一台绘画机器,不断重复地干着同一件活。
在各种青花画面中,龙是比较难画的,只有水平较高的画工才有资格画,工资也要高一些。为了学习画龙,孙同鑫专门到南门头的陶瓷门市部买来一件有龙的青花瓷,然后不断揣摩龙的线条和神态。几个月后,孙同鑫画龙有模有样,顺理成章地成为厂里为数不多有资格画龙的画工。
孙同鑫遗传了祖父好学的基因,平日里只要见到画得好的瓷器,就会细心揣摩。有一次,他看到张松茂的一件花卉作品,线条勾勒的技法让他惊叹不已。此后,孙同鑫就不断学习和领会这一技法,直到今天,孙同鑫的有些作品还可隐约看到张松茂的风格。
1959年,红旗瓷厂接到人民大会堂的一批釉下彩订单。孙同鑫至今还记得,画面是凌霄花。由于红旗瓷厂人手紧缺,便从其他瓷厂抽调了一批绘画技艺优秀的人员,孙同鑫名列其中。孙同鑫只用了一天就上手,而且画的水平让红旗瓷厂的老师傅都自叹不如。从此,孙同鑫便留在红旗瓷厂,直到退休。同年,在全厂举办的青花培训班上,孙同鑫在300多学员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结业。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形势复杂而多变,景德镇的各大瓷厂一切工作以服务政治为中心,孙同鑫也无法独善其身。他修过战备公路、砍过木材、开发过山区……这个时期,孙同鑫的绘画技艺几乎荒废掉了!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百废待兴,景德镇陶瓷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凭借着出众的绘画技艺,孙同鑫在各类评奖中频频获奖。1983年,在景德镇市第二届陶瓷美术“百花奖”评选中,孙同鑫获得了唯一一个优秀画面设计奖。
红旗瓷厂领导在省陶瓷工业公司组织撰写的一本书中写道:“孙同鑫创作过不少优秀的作品,获得过不少奖项,为红旗瓷厂的釉下彩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个评价让孙同鑫极感欣慰。
孙同鑫曾经一度想离开红旗瓷厂,因为不想从事日用瓷创作。有人说,“搞日用瓷是不会画画的人才做的事。“这个说法让孙同鑫很受伤。1985年,秦锡麟主持筹建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他点名要孙同鑫去。省陶瓷工业公司系统有几万名职工,只有10个人被秦锡麟看中,孙同鑫当然不想放弃这个机会,可红旗瓷厂坚决不放人,孙同鑫为这事找过公司领导,也闹过,与厂领导的关系一度势如水火。最终,孙同鑫妥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