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胜旺陶瓷世家,祖籍江西临川。自晚清始办.谢记洋庄.至今,谢氏从事瓷业已有7 代,其家族历代形成的陶瓷雕刻绝技和生产的影青瓷,在景德镇陶瓷界素有盛名。
太祖父谢延寿,少时来景德镇学瓷艺,一般人学3 年即可出师,他为了全面掌握陶瓷成型技艺,却执意学6 年。出师后积蓄了一些资本独立开设作坊,后来扩大到经营.谢记洋庄.,专门产销出口工艺瓷。
第二代高祖父谢春发,继承父业后顺势发展,.谢记洋庄.声名愈大。但因劳累过度而不幸病逝,当时儿女尚幼,无力掌管家业,致使作坊与洋庄逐渐衰败。第三代曾祖父谢锦华,颇有个性,立志学艺复兴家业,重振谢记洋庄。经常与青花大师王步切磋技艺,并与捏花大师杨氏兄弟等交往极深,所经营的堆雕、低温色釉瓷以质优物美畅销海外。谢锦华讲究诚信,人称.不二价.,对客户既不奇货可居漫天要价,也不低价倾销自贬门户,深得香港客商尊重信任,故仅凭电函订货发货,无需来人议价验货。
第四代祖父谢水龙,年轻时不肯托庇父荫,自设作坊独立经营日用瓷。他有一手绝活.利坯功夫当时极负盛名,因而谢氏作坊和洋庄都经营得十分兴盛。不料于1947 年忽遭大火,家产荡然,几成赤贫。第五代父亲谢集贤(1912~1982),继承谢氏雕刻、色釉、异形瓶制作等祖传技艺。1955年进市第九瓷厂(后并入建国瓷厂) 工作。1958 年上级号召搞技术革新,要求做到.雕刻不用刀,彩绘不用笔.。谢集贤毅然迎难而上,带领儿子谢胜旺担当起革新重任。在探索中,受胶鞋花纹底启发,父子遂以橡胶试制模具。起初,因不识其化学性能,以火烤时轰然喷炸,险些失火。但父子二人不折不挠,几经反复试验,终于搞成.橡皮泥模以贴代雕法.,提高工效30 多倍,后又辅之以拖浆法,将工效提高100 倍,此法一直沿用。当时,这项革新得到国家颁发的奖励证书。同年, 为向国庆献礼,厂里拟造.双万件瓶.并以特大堆雕工艺予以装饰。制坯后由谢集贤指导儿子.打图.,这是景德镇从未有过的大件,又是献礼项目,花面设计难度大、要求高。他们在困难面前不畏缩,迎难而上,几经酝酿腹稿后在2 米多高的坯上画出草图,并经广泛听取意见后,修改定稿。之后,谢氏父子即开始紧张的制作。鉴于坯大,底部图案得卧地操作,便躺在地上堆雕。在操作中,因蘸釉敲实定型工艺精微,稍有不慎,轻则留下隐患,重则前功尽弃。故自始至终,非得全神贯注不可。时间稍长,手、颈就套麻木;更不用说一天到晚卧地操作,灰尘泥浆汗腻满身。父子俩苦干数月,终于制成双万件天青堆雕刻花《花鸟》大瓶,陈列于人民大会堂。
1960 年谢集贤参与设计制作的大型陶瓷堆雕壁画《毛主席上井冈》,制作时,一块块l 尺见方的堆雕瓷板坯进窑就烧爆裂,诸多名家参与.会战.。谢集贤经昼夜苦思献出良策将原型制模铸印坯浆脱模再镂空减体积,终获成功。此举不仅革新了雕刻工艺,还为大型瓷雕壁画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六代传人谢胜旺,1941 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他虽然只读了几年私塾,但悟性好,善于在实践中学习技艺,兼收并蓄为己所用。1955 年随父进市十九瓷厂转学彩绘,因其聪敏好学,深得绘瓷名家陆云山喜爱,得以悉心传授。谢胜旺不负父、师所望,日间在厂习艺,晚上回家伏于煤油灯下的箱板上学画,消化陆先生指点的要诀。无论严冬酷暑之夜,照常坚持不懈。16 岁时车间组织青工作画评比定级,他凭功力荣居前列。彩绘3 年后,又随父从事雕刻,初到雕刻组时,遇组长要其父.打图.(即在坯上画草图),父亲为考验儿子,随即将.打图.任务交给胜旺。胜旺凭自己扎实功底,在坯上按要求画了.九鸽图.,布局虚实相映,繁简得当,远近层次分明。从此,谢胜旺在组里包揽了画面设计拟图稿的任务。1985年,谢胜旺赴美国波士顿等地举办为期7 个月的.中国传统文化展.技艺表演,受到高受赞扬。
第七代传人谢胜旺的女儿谢彩云、儿子谢文光姐弟2 人,随父研习祖传技艺。谢彩云业已小有成就,影青雕刻瓷《川枝牡》获市百花奖二等奖;满尺捏花挂盘获省科委作品二等奖,日商看中她的150 件梅瓶,以每支700 元订货500 多支。文光在全面继承祖传技艺方面已迈开可喜步伐,其知识较祖辈又广泛得多,艺术功底亦较扎实,已基本掌握全套成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