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艺术瓷器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了了亭名瓷商城 | 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关于了了亭 | 礼品瓷设计研发 | |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景德镇陶瓷文化民俗 >> 文章正文 |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
|||||
发掘民俗文化建设特色瓷都 | |||||
发掘民俗文化建设特色瓷都 对我市传承陶瓷文明发展旅游经济的观察与思考 阅读提示 策划楚天月 景德镇日报:记者赵嵘 万慧芬 高扬 我市传承陶瓷文明发展旅游经济的观察与思考景德镇陶瓷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存、内涵丰富的生产经验,出现了与生产相关的行业习俗,产生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口口相传的名人轶事、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景德镇在继承中发展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展示出浓墨重彩的壮美画卷。 在保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旅游经济,建设.特色瓷都.、.文化大市.的大背景下,弘扬陶瓷文化、展示民俗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思考的热点问题。 陶瓷民俗文化一笔不该遗忘的遗产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陶瓷,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行业习俗和鲜明的风俗民情,这是文化的积累和文明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景德镇原有的行业习俗、行帮行规,有的已经被人遗忘以至逐渐消失。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在恢复、保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上不遗余力而有所作为。 为了深入了解恢复、保护、发掘、收集景德镇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记者特地采访了对景德镇陶瓷民俗有过深入研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曹春生教授。 他给记者讲述了一代又一代陶瓷艺术传人,为保护景德镇优秀的民间、民俗和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曹春生认为院一个地方的民俗,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状况。每个地方的民俗都不一样,而景德镇的陶瓷民俗文化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她依托底蕴深厚的陶瓷文化,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行业习俗,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全国虽然产瓷区不少,但没有哪一个和景德镇一样,有一个由官方主祭的“窑神”。曹春生教授在去年景德镇国际瓷博会期间成功地主持设计、创作“佑陶灵祠”神像雕塑,这与他长期研究、精心发掘陶瓷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他对记者解说了民间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价值。他认为,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条,一是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二是可以维系和延伸我们对陶瓷文化的情感。景德镇民间民俗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创作题材。很多具有吉祥意味的、代表民族民俗习惯的题材值得去深入发掘。现在关键的是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去思考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因为有的传统文化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甚至消亡,作为陶瓷文化的传人,景德镇人应该主动去保留、继承、发掘、发展陶瓷民俗文化,而不应该急功近利地去对待先人留下的遗产,而忽略了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实质意义。 打造出民俗文化典范 制作窑神群雕 去年瓷博会期间,当童宾、把桩师傅、驮坯师傅等七尊神像被请进了景德镇“佑陶灵祠”供游人瞻仰祭拜时,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又有了一个新的载体。 窑神群雕是继《瓷工颂》、《茶农赞》、《督陶官》之后,由我市艺术家集体创作的第四组群雕。窑神群雕的创作群体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组雕塑的主体雕塑童宾高2.8 米,其它的均为1.8 米左右。其中,童宾神像由曹春生创作完成;“驮坯”由陶院副教授陈丽萍创作完成;“收兜脚”的作者是陶院教授张景辉;“打杂”的作者是陶院讲师刘海峰;“三亻夫半”的作者是陶院助教孟福伟;“架表”则由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建建创作。 市政府对重修“佑陶灵祠”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创作小组通过采风、参考《陶”图说》及其他陶瓷典籍、拜访景德镇十大传统技艺传承人之一的胡家旺师傅,使得创作过程更加顺畅,结果更加完美,“佑陶灵祠”诸神像的形神刻画更加具有生活性和艺术性。 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曹春生教授,对我市运用陶瓷文化资源、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开发陶瓷旅游经济感触良多。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院近年来,我参与设计了四组与民俗有关的雕塑,瓷工颂、茶农赞、督陶官、窑神群雕,也可以说和同行一道,在老一辈艺术家指导下,为传承景德镇民俗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我认为,景德镇之所以要在去年瓷博会建设“佑陶灵祠”,并制作和展示神像群雕,目的就是为了让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建设“佑陶灵祠”、设计神像群雕塑的过程中,我市的艺术家们根据他们对陶瓷民间习俗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传统审美心理和现代创作理念,创作出的“佑陶灵祠”七座神像,形神兼备,活灵活现。在形象塑造和细节刻画上,突出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神像的内在魅力和艺术特征,穿着打扮不同,形态姿势有别。这一组神像群雕有的扎头巾、有的光膀子、有的卷裤脚,把景德镇陶瓷行业的神明崇拜与世俗文化、行业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瓷博会期间,“风火先师”童宾的神像和其他神像归位“佑陶灵祠”后,社会各界反应热烈,景德镇市民特别是业陶人士对神像大加赞赏,在落成之际纷纷前来烧香礼拜。两个月后,神像面前的香炉灰已经满出。 如今,这组神像群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行规习俗和历代瓷工的精神象征,而且成为了让国内外游客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的旅游亮点和人文景观。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陶瓷文化 陶瓷文化、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既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且与地域文化血肉相连、一脉相承。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广泛反映了我国从古到今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以及世态人情、时代风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审美追求。 中国人民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谐、吉祥。因而,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到今,一直是景德镇陶瓷的一个重要的创作领域和基本的文化特征。 景德镇的民俗文化和陶瓷习俗,负载着诸多值得发掘的创作素材,比如说景德镇的地方方言,陶瓷技艺,做陶制瓷者的精神生活和处世心态,往往采用“福、禄、寿、喜、和合、吉祥如意”的内容和形式去展开。 而历经时代潮流淘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不少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景德镇陶瓷依然用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鲜活地把她展示在我们的生活里。 陶瓷艺术创作,在选择题材表现寓意时,经常以物寓情,以形喻意。如牡丹芙蓉(有香祖之喻、兰孙贵子)、灵芝(象征延年益寿)、松(象征长寿、气节)、竹(竹与祝同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寿安康)、龙(王、权威、吉祥的象征)、狮(狮与师、诗同音,象征权势和诗书传家)、鹿(鹿禄同音)、福寿双全(蝙蝠寿字)、竹报平安(小儿放爆竹)、吉祥如意(小儿骑白象执如意)、连年有余(莲花、鱼)。对这些具有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的民俗文化符号,要在继承中弘扬。景德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是陶瓷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传统制瓷方法、手工技艺、瓷业习俗。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又是一座独具个性的古城,瓷业生产过去和现在依然决定着其城市发展的方向。 |
|||||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刘宝丰号”沉浮 太平桥-记录历史的印记 茶宝山汪氏宗祠纪事 涌山镇王家街10余栋古民居被 留守棋盘街的老街坊 白围裙的故事 陶瓷业的师主 古镇的徽标 拜港 古窑·民俗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关于了了亭 | 网站简介| 艺术家免费登陆服务| 网站导航 |代购服务 | 管理登录 | | |
景德镇陶瓷在线(景德镇名瓷在线)版权所有. 站长:李申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