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艺术瓷器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了了亭名瓷商城 | 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关于了了亭 | 礼品瓷设计研发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景德镇陶瓷文化民俗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刘宝丰号”沉浮           ★★★ 【字体:
“|刘宝丰号”沉浮

作者:鹿鸣 张钧和   文章出处:瓷器   更新时间:2009-4-22 22:02:31
 





清朝末年,御窑厂良工四散。民国初年,景德镇瓷器在挣脱了封建专制的束缚后,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和一批实业家,许多商号纷纷兴起,对民国瓷业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虽不足40年,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生产几乎遍及全国,烧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瓷器。也正是他们,在那个战乱年代,维续者景德镇瓷业的繁荣和景德镇“瓷都”的金字声誉。
翻开景德镇相关史料,那些商号,或曾经轰轰烈烈过、或默默无闻,绝少有他们的记载。关于民国瓷器的研究和系统整理十分不够,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他们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于那些曾经鲜活存在的人或事,只被坊间的老人或其后人口口相续。“刘宝丰号”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走进了记者的视野。
C本刊记者 鹿鸣 张钧和
一张特殊的遗照

2008年9月,记者在陈家弄采访,翻翻这条老弄的陈年旧事,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向记者讲述老弄里的故事时,提到了刘宝丰,但并没有引起记者的关注。
解放前,住在陈家弄的大多是窑户老板,而且都是都昌人。与现在的纯居民住宅弄堂相比,那时的陈家弄却是一个以经营灰可器的商业街区。每户的门都朝向弄堂,用的都是木推门。木门一卸,就是经营瓷器的店面。那时,陈家弄可谓商甲云集,买瓷器的、卖瓷器的、伙计和挑夫往来其间,川流不息。
老人说,当时景德镇的灰可器以陈家弄为聚散地,向周遍街弄辐射。而在程家弄,又以江家、欧阳家和刘宝丰的生意为最,他们都是都昌人。按照老人的指点,记者走进了一家单门独院,砖木结构二层楼老宅。老宅里的木雕十分精细,解放前能建这样的豪宅,绝非是小户人家。宅子现在的主人大概六十多岁,她说这是祖上留下来的房子。
在老宅大厅一方古色古香的茶几中间,摆放者一位老太太的瓷画像。若是一般人家,大多会摆出老者夫妇的遗像,而这里却仅仅供奉者一位女性老者,不免有些奇怪。宅子的主人说,这是她丈夫的祖母,这栋房子就是她盖的,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
这位女性究竟是个什么来头、作了那些事、其丈夫是谁?老宅现在的主人没有讲清楚,她说,事情已经过了几代了,都不太清楚了。说着,她找出了她丈夫的弟弟刘贤华的电话,让记者和她弟弟联系一下,或许刘贤华知道得更多一点。
的确,谜底是刘贤华揭开的。瓷画像上的老者叫庄金凤,她和她的丈夫刘书籍都是有着传奇故事的人。然而,他们传奇始终离不开陶瓷和他们共同支撑起的"刘宝丰号"。

默默百年

在民国时期以前,“刘宝丰号”只叫“宝丰号”。
关于“宝丰号”的发端,已无证可查。刘贤华通过查阅族谱,才知道“宝丰号”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个家族性企
业,集陶瓷的原材料、生产与销售于一体。其创办者是都昌汪家墩一刘姓。到晚清,已有百年,在这百年的时间里,皇帝换了几朝,“宝丰号”始终处于波澜不惊,其经营业绩和在业界也是平平。
“在封建王朝,我们这个家族是个非常典型的封建家族。”刘贤华说。
他们有个非常严格的家规,到景德镇经营“宝丰号”的只能是男性,而且是从家族中选择一个优秀的男性,其他人绝对不允许染指"宝丰号"的生意。家族对"宝丰号"的经营者有着严格的要求,其妻儿全部留在乡下,种田种地,不能带在身边。
家族给了经营者发挥聪明才智的同时,也给他巨大压力。每年年关,“宝丰号”的经营者,会带着全年的收入,回到都昌乡下,把钱财交给族人和家人,供他们日常开支或置田盖房。过完年后,返回镇上打点生意。如此周而复始,直到该经营者无力经营或去世,再从其子嗣中择优继承。
也许,正是在家族信任与压力下,经营者才会小心翼翼、竭尽全力经营好“宝丰号”,使其在盛世时繁荣昌盛,在国力衰落时仍然屹立不到,成为景德镇的百年老字号。

乱世崛起

“宝丰号”被称为“刘宝丰号”,是从其第六代掌门刘书籍开始的。刘书籍身高一米八,身材魁梧,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魄力的实业家。
他主持“宝丰号”的时期,中国正处于政局动荡时期,清王朝覆灭、军阀混战,上层腐败、外敌侵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势下,景德镇的陶瓷生产继续下滑,瓷业生产规模日渐萎缩。
据史料记载,1928年全镇制坯行业(包括圆器、琢器)开工的厂家共有145l户,到解放前夕已减至90余户。1928年全镇开烧的瓷窑(包括柴窑、槎窑)共有128座,到1947年减至90座,至建国前夕已减至8座。1928年全镇彩瓷行业开工的厂家(俗称“红店”)共有l 452户,到1948年已减至367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使“宝丰号”保存和发展,刘书籍是看到了“危”,也抓住了“机”。
“我的祖父是个非常有魄力的人,不仅善于经营,对陶瓷的烧做两行都十分精通……”刘贤华没有见过祖父,对祖父的了解大多来自父亲和曾经老街坊们的讲述。
这时期,刘书籍是敢破敢立。他打破家族束缚,取了第三房妻子庄金凤,并将其留在镇上协助他管理“宝丰号”事物。这样,刘书籍就有更多精力来经营谋划生意。
刘书籍发展“宝丰号”的顶峰时期,是在抗战时期。这时期,景德镇许多瓷商纷纷避难于乡下,或者销售渠道被被日军侵占,许多商号被迫停业,如徐良俊的义生隆号、吴先志的美成号、范乾生的瓷号等。尽管如此,然而陶瓷市场仍旧存在。宝丰号所接的销售定单多来自杭州、宁波、福州等东南沿海地区,并通过这些地方销往海外。其生产的瓷器有精瓷也有粗瓷,主要品种有马蹄杯、石榴盅、餐具、正德碗、斗碗、盘、和合器、蓝边大碗、二碗、罗汉汤碗、鲜花碗、灰可器等。
由于战乱,刘书籍担心路上不安全,从不组织瓷器到外地销售,也不允许其家人到外地跑生意。但奇怪的是,他所经营的1座窑、4个坯房和店屋却从未停歇过,哪怕是在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炸完之后,他们又接着生产。刘贤华说,这就是祖父十分讲诚信、注重产品质量的结果。因而"刘宝丰号"声名鹊起,成了一块免检招牌。
正当“刘宝丰号”如日中天时,意外却发生了。

掌门人之死

刘书籍的死是个悲剧,也查点给“刘宝丰号”带来了灭顶之灾。
刘书籍的死,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刘书籍发家之后,把家里的事情全都交给老婆庄金凤打理,自己成天在外,无影而终。最后连张遗像也没留下。关于这一坊间说法,刘贤华已有力的证据予以了澄清。
1939年12月至1942年7月,日本军飞机多次轰炸景德镇和浮梁县城。据当时调查,炸死市民数百人,炸伤者无数,城中主要街道,坯房和民房被炸成焦土。刘书籍就是死于日军飞机的一次轰炸之后。1942年的一天,刘书籍正在家中处理事物,突然一声巨响,从院子里传来,原来一棵炸弹在院子里爆炸了。刘书籍被巨大的爆炸声吓死了。
那年,刘书籍58岁,死后葬于盘龙冈。改革开放初期,古窑兴建,其坟墓迁至城西十岭山上。刘贤华亲历了那次迁坟,虽入土三四十年,但刘书籍的骨架和衣服依旧保留完好,并不象坊间流传的那样无影而终。至于祖父为什么没有留下遗像,刘贤华说,祖父生前,相对于他家,照相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只是祖父个人有点迷信,怕照了一次相就丢了一次魂,所以他生前从未拍照。
刘书籍的墓碑,是从星子运来的。因为他生前常到星子采购瓷土,讲诚信,当地人得知其其去世后,特地用当地的石材,为其打造了一组豪华墓碑,并派8人将墓碑运到景德镇。

刘书籍其人

为什么说刘书籍的死,是个悲剧。还得从刘书籍的为人讲起。
刘书籍虽然长在乡下,但他有胆有识,并炼有一身好武艺。正式因为他年少时的出众,被家族选派到景德镇经营“宝丰号”。
在景德镇,有许多都昌人或经营瓷器、或从事瓷器生产,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地方史称其为都帮。他们很多人家在都昌乡下,业在瓷都。每当年关,他们总会带着一年的收入,徒步回家。当时,从景德镇回都昌下,路上有四五存在匪患,有些人常被洗劫一空。因为刘书籍会武功,声名较大,匪徒们一般都不会对他下手。每次他回乡下时,一些同乡都会和他结伴,浩浩荡荡地回家。如果路上遇到被劫的同乡,他会慷慨相助。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太平桥-记录历史的印记
    茶宝山汪氏宗祠纪事
    涌山镇王家街10余栋古民居被
    留守棋盘街的老街坊
    白围裙的故事
    陶瓷业的师主
    古镇的徽标
    拜港
    古窑·民俗
    胡半城的初恋故事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