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纵深】突围(四)
做好渠道营销
市场调整是好事,泡沫被挤掉了,生产成本降低了,重新洗牌后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以品质为出发点,抓好产品质量,做好渠道营销,任何危机都不是问题。
——熊建军
最近,熊建军一直在为设在市中心的旗舰店劳心费神。“我想改变一下店面的装修,让整个布局更合理,更利于零售。”
熊建军的旗舰店开张仅半年,此次调整的原因,就是受中央八项禁令影响。在他的规划中,旗舰店一楼的茶具货源也在调整之例,“做自己的特色产品,产品突出工艺特色和传承创新,同时又体现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最初,熊建军将旗舰店定位于团队采购,现在他开始改变策略,主攻零售市场。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店面的陈设,更利于零售,也成了他此次重新装修的重点。“原来为增加文化厚度,一楼店面有一座柴窑造型的设计,占用了很大的面积。现在,我把柴窑拆掉,空出的位置增设产品的摆放空间。产品多了,顾客可选择的余地就多了。”
算起来,熊建军做陶瓷已经有二十余年时间。1989年,熊建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专业院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古瓷仿制及研究工作。1995年,他开始钻研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研究,致力于破解恢复珐琅彩瓷的古法制作工艺。199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决定与他合作,通过清代珐琅彩瓷实物,恢复制作一批珐琅彩瓷。在此期间,他向多位陶瓷专家及制瓷大师学习,最终破解了神秘珐琅彩的制作工艺。
因为在珐琅彩瓷上取得的成绩,熊建军一时风头正劲,先后被被中央电视台10套《人物》、中央电视台2套《财富故事会》、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进科学》、中央电视台10套《讲述》、日本朝日电视台《中国神秘纪行》、人民网等中外各大媒体做专题采访报道。
熊建军祖上专为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烧瓷,并创立享誉世界的“熊窑”。熊建军本人系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传承人,被誉为“中国彩瓷第一人”。经过多年的努力,2010年“熊窑”入选“中国当代十大名窑”。
在陶瓷界摸爬滚打多年,熊建军也经历过“非典”和金融危机等非常时期。与其他的人不同,对每一次市场的考验,熊建军都觉得是一次机遇。所以,这次调整对他来说,“是好事”。
分析原因时,熊建军提到,景德镇的陶瓷市场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师经济带动整个行业技术工人薪金水涨船高,工人不仅难请,而且请好的工人成本也很高,这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我在洪源建的新厂房已经差不多完工了,现在就是缺人才,所以没办法开工生产。”对熊建军来说,景德镇陶瓷企业面临的招工难确实是个难题。“洪源离市里远,交通不方便。景德镇的技术工人情愿工资低点,都不愿意跑到洪源去上班。我们只能请当地的农民工,这些人普遍文化不高,技术水平低,企业想出好产品是件很头痛的事情。”
不仅厂里招工难,熊建军的旗舰店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我出的工资不低了,但依然留不住人才。形象好素质高的店员,待不了多久,就会被别人挖走。”
现如今,受整个大环境影响,大师经济逐渐回归理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趋于合理,供求关系也从之前的卖方市场恢复到正常的买方市场。“可做的事情不多了,技术工人比原来好请了,价格也降了不少。”
由于95%的产品都是走市场,熊建军在此次调整中并未受影响,因为礼品瓷做得少。“很多企业受影响,说明他们做生意的理念出现了问题。大家为了维护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争相做高端,但与此同时,市场跟风太厉害,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按照市场规律,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以质量和品质为出发点,才能占领市场。”
近几年,一直将历代官窑品质作为自己努力方向的熊建军,充分利用“熊窑”的品牌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非常好的渠道营销模式。在强调渠道为王、终端制胜的今天,抢占最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机会,才可能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对景德镇陶瓷来说,熊建军的这步旗走得非常精准,也因此在此次调整中,“熊窑”能够坦然面对危机。
以工艺见长的熊建军,一直都认为景德镇陶瓷未来的发展之路离不开工艺和创新,这是景德镇千百年来立足陶瓷于不败的根本,也是其他任何产瓷区都无法超越的,景德镇的陶瓷企业应该抓住这些优势,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产品来。
与此同时,熊建军认为,文化的植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此他对于近期开展的“十大陶瓷文化企业”和“十强文化企业”评比非常感兴趣,并有意参与,但却受税收考核限制最终无耐放弃。
对此,熊建军有自己的看法。“景德镇评选十大陶瓷文化企业和十强文化企业,应该选取能够代表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的代表性企业,这是其他产瓷区不具备的优势。而目前现实的问题是,景德镇本地的陶瓷企业规模都不大,如果将税收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相信会有很多代表性企业会遇到我相同的情况,因为税收无法与规模化生产企业比拟而选择放弃。如果最后入选的都是不能代表景德镇特色的企业,我觉得这是景德镇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