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了了亭 资讯 中国陶瓷,艺术版:撰文/曾娟,70年代末。国有制计划经济下,景德镇制瓷业一片热火朝天。
水光山色的南河比以往都要热闹。江葆华已经记不清楚,多少次趁着母亲去瓷厂上班之时,悄悄地来到南河河堤,沿着石阶下去一探究竟。随即,他透过写生者的画发现了另一个世界。江葆华感觉南河风光竟是如此之美,画家笔下沿河寂静的徽派建筑、门楼精致的雕梁画栋、渡口穿行而过的船只……
在江葆华心底,那些山水写生画比起母亲从瓷厂带回来的,图案千篇一律的瓷器有意思得多。 当年大喜过望的小孩并不知道,那些写生的人群中,有位老者是程元璋。更不知道自己自此与瓷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被绘画所吸引的江葆华,刻不容缓地进入绘画旅程。与此同时,汪氏家族第四代子嗣汪雪媛正在进行着一场拜师宴,所拜之师正是大伯汪平孙。
第二天,汪雪媛就搬着桌子到大伯家学习绘画。科班出身的汪平孙并未着急让侄女进入瓷门,只是有条不紊地让她学习芥子园、古典诗词,许久过后才开始画瓷。
相对于汪雪媛,江葆华的画瓷之路似乎走得有些曲折迂回。作为美术教育专业出身,江葆华大学起就帮别人打工,一直在六中兼课,课余时间从作坊里领取盘子拿回家画瓷器。直到认识汪雪媛之后,两人共结伉俪,在姑婆汪桂英、大伯汪平孙指导下研习瓷画,江葆华才真正意义上进行系统的瓷上山水培训。
江葆华与汪雪媛成婚那日,姑婆汪桂英画了一件瓷瓶恭贺,大伯汪平孙将四块瓷板慎重地交给这对新婚璧人,年事已高的长辈希望第四代传人深得汪派山水真传。
长年的生活和工作中,江葆华、汪雪媛互相交流切磋技艺。两人从汪野亭瓷画山水中受益,粉彩填色技法需要大量时间与定性,瓷画之路务求术业专攻。 “汪野亭后期成熟作品都是汪野亭画,汪少平填色。而今,我与汪雪媛的作品基本都有两个人的痕迹在里面。我画,她填色,她的作品也多是我帮忙题字。”
站在挂满汪氏肖像与瓷画下,江葆华依次介绍着他们的世家:汪野亭、汪小亭、汪少平、汪青。不久之前,江葆华辗转两次购回一幅汪少平山水字画。那是一幅少见的纸画,画中所示赠与传芳村堂兄。因牵连着汪氏的绵绵感情,江葆华、汪雪媛想做的还有弥补这个世家的缺憾:收回流落在外的先人遗作,得以珍藏,慰藉。
对于接过“衣钵”的两人来说,除了传承任重道远,还将继续用新的方式续写汪派山水的道路。
责任编辑/程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