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了了亭 资讯 中国陶瓷,艺术版:撰文/曾娟, 汪野亭是中国瓷上山水画第一大家,后人将他的作品风格称之为“汪派山水”。
历史总是超乎你的想象。晚清浅绛山水瓷画大师程门没有想到,这位后来者开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山水瓷画世界。他最后的记忆永远停留在1908年那个冬天,颤抖着手指在瓷上画完了最后一笔,驾鹤西去。而身在江西波阳“陶业学堂”学艺的汪野亭,正摸索进入瓷道,效法着以“文人画”入瓷的先驱人物程门。
24岁的汪野亭还有一年就要从“陶业学堂”毕业。画了两年花鸟瓷画的汪野亭,求知若渴地计划着学业有成后赴景德镇专业绘瓷。
在他的脑海里,时常浮现着那个钟情绘画的少年模样。入学时,汪氏宗祠正值修葺,祖父汪享荣请来雕刻师、画师雕梁画柱。那梁柱间所绘的山水楼阁、花鸟虫鱼,使汪野亭目不暇接,艺趣盎然。他课余向画师们讨教并借来画稿认真临摹,画师们见其谦虚好学,都乐于指点。
有了这些画师的启蒙,汪野亭常常在课余去村头描绘故乡起伏的山峦、弯弯的小河、碧绿的田野、葱茏的林木、恬静的村舍。至今在传芳村仍流传一个故事。
汪野亭得知外婆家厅堂挂有好画,迫不及待准备纸笔墨砚前去临摹,仔细读画,顿感此画确比宗祠处的画艺技高一筹,遂拨亮油灯,欣然运笔。
时过子夜,外婆促其休息,见汪野亭画兴正浓,则不扰而退。
晨曦时,外婆见外孙趴桌酣睡,眼润鼻酸。为了勉励外孙,便将这些画送给汪野亭,并嘱其精心钻研,刻苦求进。
景德镇绘瓷谋生的日子,汪野亭在山水瓷画里畅游。然而,病入膏盲的大清帝国早已危机四伏,时代急速变革。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环境下,传统制瓷匠人对文人画的向往和对新的形式的思考与改革,正如外来资本主义萌芽一样,蠢蠢欲动。
乱世下,与多数文人一样,汪野亭拿起笔画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读“经学”出身,长期离家外出闯荡的年轻人。画中常见古木荒村、寒林秋野的景致,无法掩饰着文人隐逸山林、清高遁世的思想和悲苦孤寂的心境。
1911年,辛亥革命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景德镇御窑厂也在这一年寿终正寝。彼时景德镇民窑兴旺,陶瓷艺术行业掀起弃旧立新的浪潮,一批科班出身的文化人及有识之士对陶瓷工艺及技法进行改良。纷纷自立门庭,组建学术研究社团。景德镇瓷画界,一个“珠山八友”的时代轰然来临。
“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成为“通景山水”的先驱人物。他的汪派山水特点被长孙汪平孙在《汪派山水瓷画选》中总结为: “过去的瓷画花瓶类占大多数,为适应瓶类的造型和多式样的特点,汪氏画山石多以弧形短线夹点做短披麻皴,并创作出别开生面的‘通景画,,即在360度的花瓶上使之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欣赏者从任一角度去看都是一个美丽的景点,并且转来转去如同进入一座山水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