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期的仿制
欧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但直到中世纪,欧洲的陶瓷业仍停留在炻器阶段。直到1 6世纪景德镇外销瓷出现后,欧洲各国才开始纷纷仿制瓷器。在烧制出真正的硬质瓷之前,它们创造出了各式“仿瓷器”。这些陶瓷也被一并被称为“瓷器”,如最早的美第奇软质瓷、法恩斯陶、代尔夫特锡釉陶等等。然而,在当时的欧洲人尤其社会上层的观念中, 只有中国硬质瓷才是真正的瓷器,其它陶瓷很难体现出中国瓷的社会价值。为了区别这些形形色色的“瓷器”,法国奥尔良家族在1 6 7 1年的收藏清单首次使用“真瓷”(true porcelain) -词以示区别。
1 6世纪以来,对瓷器的狂热以及瓷器贸易产生的高额利润激励着欧洲人破解瓷器烧制的秘密。早在1 6世纪7 0年代,佛罗伦萨大公佛朗西斯科一世(Francesco de'Medici)就决定研制瓷器,并成功造出了欧洲第一批“瓷器”一一“美第奇瓷器”(Mediciporcelain,1675-1687)。瓷胎配方大致包括维琴察粘土和法恩扎白土加玻璃、粉末状岩晶、 白沙。限于当时意大利的烧成工艺,“美第奇瓷”的素烧温度只有1 1 0 0℃左右,釉烧温度约900-950℃。“美第奇瓷”是欧洲生产的第一代软质瓷,其生产规模有限, 目前存世约六、七十件。“美第奇瓷”的造型元素丰富,混合了中国瓷器、比萨陶器和本地玛加利卡陶器等各种风格。在1 6世纪意大利,除威尼斯、佛罗伦萨、费拉拉、比萨等北部城市以外,南部许多地方也在仿制中国瓷器。但由于胎土配方、烧成工艺等方面的差距,这些“瓷器”与瓷质细腻坚硬的中国瓷器相去甚远。
17世纪,荷兰人成为欧洲瓷器贸易的霸主。早在16世纪后期,荷兰人就曾输入中国瓷土,在代尔夫特(Delft)试制瓷器。但由于没有熟练掌握瓷胎配方和烧造工艺,一直未获成功。另外,品质优良的中国瓷器货源充足,荷兰人从贸易中可获得巨大利益,因此对仿制瓷器也没有十分迫切的需求。加上代尔夫特生产的青花锡釉陶得到了市场认同,进一步削弱了荷兰研制瓷器的欲望。
1 6 6 4年,法国曾有人宣称成功仿制出瓷器,而这种“瓷器”只是代尔夫特锡釉陶的仿品而已。
1 6 7 3年,一位陶工成功烧制出软质瓷,获得了为期3 0年仿制中国瓷器和代尔夫特陶的专利权。其配方主要包括石英、明矾加硝酸钾、苏打等。 由于配方中缺少高岭土,其烧成温度较低,只有1 1 0 0℃左右。当时法国的工匠和化学家在贵族的资助下大量仿制瓷器,但直到到1 7世纪末,各种新型的软质瓷依然停留在对中国瓷器外观上的模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