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期的认知
1 6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瓷器及制瓷工艺不甚了解,甚至无法确定瓷器的物理性质。葡萄牙人虽然常年经营中国瓷器贸易,但对瓷器本身的认知却近乎一无是处。1 5 1 6年,葡萄牙商人巴尔博扎(Duarte Barbosa)在《东方纪事(手稿)》中写道:“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产大批的瓷器,瓷器在所有地方都是大商品。制作瓷器要把海螺和鸡蛋壳磨成粉末,加蛋清及其他原料揉成一团,放到地下室藏一段时间。这种泥团被当作遗产和财富,因为到时间后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普通或精美的瓷器。”潘奇洛李(G.-Panciroli,1522- 1599)也在其著作中认定瓷器的成分是由破碎的贝壳、蛋壳以及石膏构成。而葡萄牙人哥伊斯(D. de Gois)在1541年记载还揭示了瓷器不凡的市场价值: 以贝壳制成的的瓷器非常昂賁,一件瓷器的价格可相当于数个奴隶的售价。曾游历埃及各地的迦可贝隆(J.Belon)也不清楚瓷器的来历,他说:“瓷器是透明的,而且在开罗卖得很贵。人们说它们是从印度进口的。我以为这很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如果要从很远的地方送来,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且这么大的作品。”关于瓷器的特质,他还说到:“令人仰慕的特性在此格外不凡,如果遇到毒物,它们会立刻破裂。”
以上可见,在欧洲,瓷器一开始便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并被视为珍宝异物。直到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G. de Cruz)才首次向欧洲较为客观地介绍了中国瓷器及其制造工艺,“中国瓷器是由洁白而柔软的岩石或是坚硬的粘土制成的。它们经过连续不断的捶打和碾磨后,倒在非常清澈的蓄水池中,然后在水中搅拌。停留在最上层的奶油状的瓷土,用来制作最优良的瓷器。沉下的粗糙残渣用来制作一般的产品,那是中国贫困的人民所使用的。工匠用瓷土制造瓷胎。瓷胎的烘干则完全依靠天,是在太阳底下晒干的。”
克罗兹于15 56年在广州滞留过数周。应该说,他对瓷器工艺的描述相对于其他传闻接近真实许多。但可惜的是,他只提到了瓷石的加工过程(一元配方瓷胎工艺), 却忽略了高岭土的使用。显然, 他的记述对欧洲正确认知中国硬质瓷工艺帮助并没有产生多少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