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期,在国民经济慢慢恢复正常发展的大背景下,雕塑瓷厂同样赢来了春天的复苏。躲过全部改产灯泡的劫难后,1970年逐步开始恢复传统动物、人物瓷雕的生产。到1978年,当改革的春风吹拂祖国大江南北的时候,由体制变革而带来的社会进步,同样也使每一个雕塑人拥有了人生和事业上的选择权。正是这种选择权,让绝大多数雕塑瓷厂的艺术家、传人以及管理者的潜能得到了激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对人生、命运包括对职业的选择,才能挥洒和展示的空间亦有了更广宽的平台。也正是在1978年,雕塑瓷厂在职职工人数首次过千。然而由于传统雕塑瓷是在70年代初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逐步恢复出口和生产,且逐年增加产量和出口任务的,到1978年时,供不应求的矛盾更日渐突出。当时的一线工人实行的是计时加超额奖的计酬工资制,超额1天任务,只有1块线的报酬,束缚了工人的手脚,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成了制约工人积极性和生产发展的瓶颈。面对这种困境,企业决策者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大胆决定率先在陶瓷系统首开先河,对~线生产职工的分配制度施行改革,抽调专人拟定了切合企业生产实际计件工资方案,对全厂十四个工种约500名生产工人实行全额计件工资,新的计酬工资方案,使得不少工人夜以继日地在生产一线劳作,而管理者则会把热汤面点送到挑灯夜战的生产现场,有时为了保障职工正常休息,不得不采取拉闸停电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