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绘早在唐代就已开始生产。工艺是在坯胎上彩绘,俗称骨子上。有绿、褐及褐绿彩。在清朝康熙年代,创制了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也称釉里三彩。其中的红和蓝分别利用以铜红色料和钻料着色。青即豆青,以氧化铁着色,通常用来填绘山石,与红蓝相衬,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釉下五彩是在釉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集中了多种表现方法,将点、勾、涂、洗、染、空线条等不同方法综合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釉下五彩在高温中变化多端,烧成不易,因而历朝生产的品种都很少。清末及民国时期,景德镇釉下五彩多用于瓷脸盆、痰盂等粗瓷上,绘制粗劣,色彩单调。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釉下五彩面临危机,生意日渐萧条。从事釉下彩生产的艺人为生活所迫,加上釉下颜料有的还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并且不易买到,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长,去画釉上彩或另谋生计。有的经营釉下彩颜料的商人为牟取暴利,在颜料中掺假,造成釉下彩在烧成色泽上的不稳定。严重影响釉下彩的发展。
1954年赣华瓷厂f红旗瓷厂前身)只有一位从事釉下彩绘的老艺人程茂旭,曾画过少量釉下五彩。到1956年并为第六厂后,该厂为发展釉下彩,从原景德镇瓷厂请来一位老艺人程子旭与程茂旭等5 位艺人组成了我市第一个5人窑彩组,1957年增加到16人。1959年红旗瓷厂红专学校举办了釉下彩绘画培训班,有100多人参加,这个培训班为红旗瓷厂釉下五彩的发展奠定了绘画技术基础。从此以后,釉下五彩发展较快,颜色品种由火红、海碧蓝、青、大绿、淡绿、茶色等6个增加到18个,不仅装饰各式碗、盘、杯、碟等日用瓷,还装饰各种陈设瓷,特别是釉下五彩时尚艺术瓷,画面多为抽象写意手法,国内外甚为畅销。1961年,手工画线汾水釉下彩画面“凌霄花”茶杯,首次被选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引起了人们对它的重视。该厂为了扩大釉下彩瓷生产,组织了釉下彩技术人员整理设计新花面,其中集体整理创作的缠枝莲传统花面,广泛装饰在茶具、酒具、咖啡具、中餐具、西餐具等产品上,被定为国家用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办公厅、外交部及驻外使馆、钓鱼台国宾馆等宾馆、饭店都有该厂生产的釉下彩专用产品。“缠枝莲”花面的产品成为了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1964年釉下颜料和丝网花纸有了新发展。生产工艺具有手工画线汾水、印线汾水、刷花、喷花、铜板印花、丝网印花,形成了一个拥有釉下颜料批量生产和釉下花纸批量生产的生产能力。1968年该厂成立了第一个釉下多彩丝网薄膜花纸试制小组,此花纸已批量生产。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该厂与湖南醴陵群力瓷厂曾多次派专业人员相互参观学习,促进了釉下彩的发展。1975年该厂成立了花纸车间,使釉下铜板和丝网花纸生产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
1983年,红旗瓷厂组成稀土元素在釉下颜料和色泥中应用试验小组。采用稀土氧化物铈、铒、钇、镧、钕等元素研制成功桃红、桔黄、黑、海碧、变色釉等釉下颜料,还将稀土掺入坯泥中,研制出天蓝、粉,红、象牙黄等色泥瓷。使釉面色泽明朗,呈色稳定。为出口瓷旅游瓷增添了新品种,受到上级好评。为了增加釉下彩的生产,红旗瓷厂于1985年成立了釉下彩科研所。集中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究,花面不断丰富,生产品种不断增加,提高了产品.应变能力,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釉下彩专业人员,;为釉下彩的发展增强了新生力量。釉下彩在装饰形式上已从过去纯单线汾水发展到釉下多彩丝网贴;花、铜板贴花、釉下蓝斗彩、青花斗彩、色泥刻花、印j 花汾水及高温色釉和釉下彩综合装饰等,使釉下五;彩这朵陶瓷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