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该厂陆续开发出了正德器系列、金菊系列、英碗以及春雅杯碟等。产品品种、器型和釉面、花面装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变化。同时,企业生产规模也得到逐步扩大,年产量从最初的400余万件增加到1976年的1300余万件。
1972年起,该厂投建了一个当时较为先进的成型三车间,该车间安装了五条半自动化的生产作业线,装配了双滚头成型压坯车,成坯全部采用锅炉、蒸气干燥新工艺。同期还新建煤烧方窑一座,51米煤烧隧道窑一条。另外在彩绘车间增设彩绘辊道炉二台。在包装车间推动了包装改革,大部分稻草包装都改为纸箱包装。企业固定资产由建厂时的32 万元增加到1976年的200余万元。
1976年,新华瓷厂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根据国家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指示精神,在企业内部推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责任制,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拉开了企业在分配、用工、人事等三项制度改革的序幕,调动了全厂上下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工业总产值连年递增,1989年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003 万元,比1976年的457万元,增长2倍多。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华瓷厂在保留原有生产品种的基础上,大力研发新产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发展路子。1981年起,该厂特别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开展了细致的调研,详细记录和分析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喜好的日常用瓷、宗教用瓷的花面、图形、器形等。抽调精干力量专门组建了少数民族用瓷研制和设计部门。1983 年,新华瓷厂民族用瓷大规模上市,企业40%的成型生产能力以及彩绘车间,包括厂属大集体粉彩能力大部分转为民族用瓷生产。1983年至1989年民族用瓷生产逐步增长,年产量达550万件,产值达501万元。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民族用瓷生产厂家,得到国家民委、轻工业部的重视和表彰。其中“彩云牌”民族瓷从1981年至1988年连年获国家民委、轻工部“全国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5月6日时任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亲临新华瓷厂视察,并在全国少数民族用瓷展览会上,为新华瓷厂民族用瓷题词:“美观大方”。
1982年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新华瓷厂又重点开发了4.5寸园口碟和4.5寸荷口碟。该产品型器美观大方,装饰简洁、清新,主要以釉上装饰为主,如“印金赤红”、“金镶玉”、“子弹头”、宗花等,主要销往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科威特、前苏联等国家。年产量达1000余万件,出口创汇收入320多万元。是当时景德镇出品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