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景德镇陶瓷文化民俗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老街区保护之辩         ★★★ 【字体:
老街区保护之辩

作者:王勇   文章出处:瓷都晚报   更新时间:2010-8-29 20:51:00 
 

 

  8月24日上午10时24分,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书记汪本柱向记者发来一篇文章,文中谈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于8月初发表演讲,对西安、苏州等古城的文物古迹、地下遗存的保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早在6月30日,汪本柱就对记者表示,景德镇目前古旧建筑较为集中、可以体现出老镇人文特色的街区已为数不多,必须予以科学合理的保护。“这些老街区就是景德镇的根,是景德镇的魂,如果任其自然消失,将是无法弥补的重大缺憾。”汪本柱这样说道。
    如果说老街区是景德镇的魂魄所在,那中山北路无疑是这些老街区的代表。
    名城之魂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及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景德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种难以言喻而又让人无法拒绝的魅力,源于其积淀千年的陶瓷文化,源于其几乎随处可寻的古瓷业遗存。以或青或红的老窑砖所砌就的房屋,当年各种行帮或商帮修建的公所会馆,都成为传播瓷都魅力的特殊道具。
    汪本柱曾多次对旁人提及,中山北路理应被保护,因为它蕴涵着景德镇的魂。
    旧时的景德镇城区“北富南穷”,而中山北路作为传统的商业贸易区,保存着许多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古旧建筑。2007年5月出版的《景德镇市文物志》记载,中山北路411号、445号及465号的店铺及住宅,均建于民国,而59号附1号住宅则于清时修建。
    数量丰富的古建筑,与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让中山北路具备了成为历史文化名街的先天条件。随着国内对文化保护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广泛开展,人们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2008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任何城市需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应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哪怕已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如果因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不力等因素,造成这些老街区的消失,则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可能被摘掉。
    这就像在上个世纪末,成功“申遗”的湖南武陵源风景区,因景区内高达30余万平方米的宾馆、饭店等违规建筑而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要不是武陵源风景区花费10亿元人民币将这些建筑物拆除,它势必面临“摘牌”的结局。
    如果从文物保护角度而言,中山北路街区受到重视的理由更为充分,在该区域内,低头弄11号住宅、上姚家弄13号住宅等古建筑均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姚家弄13号
    上姚家弄东至徐家街,西至中山北路517号,77岁的吴仕珍就住在上姚家弄13号。
    上姚家弄13号的木制大门上,钉着一块金底黑字的铜牌,上书“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姚家弄民居”、“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二○○五年七月公布”等字样。
    吴仕珍的爷爷吴春保以贩茶为业,共计兄弟三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吴春保与兄弟出资建房,这就是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高达两层、木质结构的上姚家弄13号。
    吴仕珍和姐姐吴社湘自出生后就住在13号,文革时别人以女儿不能继承遗产为名,将姐妹俩的房产收归国有成为公产。此时13号的内部结构已被改变,要知道吴社湘生下了7名子女,吴仕珍也有4名子女,解决这一大家子人的居住问题并非易事。
    13号成为公产后,有两户异姓人家租住了进来。直至文革结束后,政府落实政策,将这栋大房子的所有权还给了吴家,那两户租房客才离开了13号。
    尽管徽派建筑风格的13号内部装饰并不奢华,但雕有中国传统纹饰图案的内厅大门、造型古朴别致的木窗,仍然让步入其中者像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了若干年前的某一天。房屋内部绝大部分地面都未铺设水泥或砖石,黑黝黝的泥土鼓出一个个小包,被一层淡绿色的青苔所笼罩,赤裸裸地展露在来客面前。
    由于吴仕珍的堂叔在解放前加入红军队伍,这应该是上姚家     弄13号和住在里面的人,没在文革时遭遇红卫兵或其他革命人士冲击的重要原因。
    如今吴仕珍与老伴、姐姐吴社湘三人都住在上姚家弄13号,姐妹俩的子女都已搬离此处,前几年文保工作人员多次登门拜访,搜集13号的建造年代、建造者身份、内部格局等信息。
    自从5年前被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到13号的陌生人多了起来,就连当地区政府的工作人员,也不时会带着参观者来访。
    汪本柱认为,中山北路的中渡口至瓷都大桥路段,类似上姚家弄13号的古建筑不胜枚举,从它们身上可以找到以前老景德镇人工作及生活的痕迹;作为文物,它们应该被保护,在得到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可发展为优质旅游资源,为景德镇旅游业的发展增加筹码。
    尽管许多人都认识到中山北路等老街区的文化价值,但在如何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景德镇人的意见却并不统一。
    
全面保护OR局部开发
    在对文保界及旅游业人士的走访中,针对中山北路、中华北路等景德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问题,根据受访者给出的答案,可分为全面保护与以点带面式开发两种。
    文保界中有不少人都持“全面保护论”,对这些老街区的保护原因自不必多提,他们还谈到为了促进旅游事业、拉动城市区域经济,景德镇多年来一直都在“造古”。
    如将店铺建筑均按明清风格建造的古街,不日便可投入使用的“红店一条街”,都是“造古”的典型事例。
    不可否认,无论是古街还是“红店一条街”,对于瓷都旅游业的发展都可作出贡献。但造出一条古街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不如选择在类似于中山北路这样遍布古旧建筑的老街区,就地将其打造成“不掺假”的旅游景点。
    如果要将老街区营造成新的旅游景点,中山北路的优势尤其明显,除了那些古旧建筑之外,由于     其沿街建筑临昌江而立,前门是街、后门是江,颇有乌镇等江南水乡之韵味。同时政府可以引导陶艺家将工作室、瓷用毛笔商贩将商铺均转移至中山南路,这样老街区的古味与瓷味就更加明显。
    但部分旅游业人士则对“全面保护论”不太赞同,理由是要将老街区恢复利用,其花费也很巨大,对于景德镇而言并不太现实。
    与此同时,景德镇的古旧建筑均缺乏美感,这与老镇的发展史有关。历史上的景德镇一直是产业经济城市,并没有土地经济那么稳固;“匠从八方来”固然成就了景德镇的瓷业辉煌,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匠与商在赚钱之后,只会回老家购地建房,只是为了满足居住需要,他们才在老镇随便修盖造价低廉、原料来源方便的窑砖房。
    别说是中山北路,整个景德镇老城区,都找不到一所进士宅第。
    这并不是说景德镇没有出现过进士,而是这些在景德镇成长学习的进士,都跑到原籍去建牌坊修祠堂。
    以上原因造成景德镇的古建筑从美学意义而言普遍缺乏欣赏价值,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将其修复的意义并不太大。
    但这并不是说对景德镇所有的老建筑都置之不理,“全面保护论”的反对者提出,应该从这些老街区中遴选出若干既具美感、历史意义又较为特殊的建筑物,进行重点保护与修缮。选择需进行保护的老建筑时,应以单个的建筑为一个点的角度来考量,之后将所有符合要求的老建筑,予以必要的文化包装后对外推广。
    “两三个点带动一个区域,若干个点激活一座城市”,一位旅游业资深人士称:“相对于‘全面保护’式的开发,这样做既可避免财力不足带来的窘迫,又能通过吸引‘背包客’式的游客拉动地方经济。”虽说老街区“全面保护”的支持者与“局部开发论”的观点持有者意见不一,但他们对于景德镇老街区的深厚感情,我们却无法否认。
    毕竟,瓷文化是景德镇的根,而这些老街区是景德镇的魂!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太志弄里的龙神大战
    历史最久远的弄子——水府弄
    没有了石头狮子的弄堂
    在中渡口游弋的大鱼
    走进景德镇
    坐看繁华如云烟——方家下弄
    平淡无奇就是福和寿
    瓷都传奇故事——斗富弄(二
    苏家畈的“双宝”
    瓷都传奇故事——斗富弄(一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