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驿站
三宝陶艺村的院内有一座由关公雕像、文革茶杯等物件堆砌的塔状物,上面插了几种国旗,旁边的墙上还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意大利之夜之类的文字。在这个偏远而“土”气的地方,出人意料地国际化。
正那个原生态、依山傍水且只有四户人家的小自然村,经过李见深漫不经心的改造,如今成了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隶属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陶艺家协会在此设立了创作基地。在这里,几乎每个月都有国外陶艺家举办自己的作品展,到这里来做瓷器和文化交流的老外更是络绎不绝。
“这些外国朋友,既有来参观的,比如欧盟大使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朋友,也有各国陶艺大师为期数月的交流研修甚至还有作长期研修的,如阿根廷著名陶艺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成员维尔玛,瑞典陶艺大师英格尔、玛丽安等。”李见深说。进入三宝陶艺村的显眼处有张铺着腊染蓝花布的桌子,上面摆着几本游客签字本。可以看到许多客人留下的话,中英文都有,有些还配有可爱的插图。
这个散发着松木清香、倚山而建的小楼,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自从2000年对外开放,三宝每年都吸引100多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的海外陶艺家。苏珊?贝特森(Susan?Bateson)是澳大利亚一个清贫的理想主义者。从少年时代起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挖泥巴、做陶艺。苏珊退休以后一直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为了买一张从墨尔本飞往上海的机票,“足足准备了4年时间”。2003年12月27日,苏珊来到了三宝,这一年她已经57岁。澳大利亚的教育家、陶艺家、作家凯文以艺术家的身份在“三宝国际陶艺村”度过了9个月,并写下了两本书——《三宝日记》和《三宝感受》。
随着前来做陶艺交流和学习的国际友人逐年增加,2005年10月,当地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个小小的陶艺村,并斥巨资特意铺了一条沥青路。但当地的居民却感到很难理解,认为“这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是专门骗老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