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泉简介
王云泉(1916—1998),名清,号含谷,原籍江西省乐平市。幼读私塾,擅长陶瓷山水绘画和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国画家,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其山水瓷画作品,纯粹继承了景德镇传统粉彩山水瓷工艺,用笔设色一脉相承。进入六十年代,先生的画风转入气势磅礴的题材表现。景德镇、乐平两地的多处山野风物,先生曾亲临描绘;祖国的秀丽山川,先生也涉足摹写。几十年写生活动,不仅陶冶了先生的情怀,而且丰富了创作源泉。1962年,先生创作的大型陶瓷壁画《井冈山》,安置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褒奖。1974年,先生被借调在景德镇市建国瓷厂特制万件大花瓶,先生采用青花材料绘写了《庐山》风景。这件作品以其色泽鲜明沉稳,用笔洗练利落,晕色柔和清明,陈列于北京饭店,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
采访舒天鹤老师,得悉其恩师、著名陶瓷美术家王云泉先生一生的点滴过往。并联系到了先生的嫡孙青年陶瓷艺术家王昌虎,通过电话后,由于时间关系,采访没有成行。据了解,王云泉膝下有一子四孙,皆为“王氏山水”传人。
王云泉先生从艺六十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先生遍游庐山、井冈山、黄山、九华山以及浮梁、乐平的山山水水,上云贵,下三峡,沉浸在祖国多娇的山水之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雄伟壮丽的山河面前,拜自然为师,热爱它、尊重它、感悟它,从它无穷的、丰饶的源泉里汲取养分,提炼出艺术的精华。
宝剑锋从磨砺出
1916年5月29日,先生出生在江西省乐平市乐港乡井头村的一个石匠人家。9岁时,母亲因受不住家境贫寒的折磨而远走他乡,杳无音信。11岁时,父亲省吃俭用、加倍劳作,供先生读私塾3年,在学习古文经书的同时,并自习芥子园、王石谷等民间画谱,学人物画,兼习山水、花鸟。15岁那年,父亲因劳累过度,不慎从屋顶上摔下来,跌成重伤,因家境贫寒无力医治,煎熬了数月后,最终抛下孤苦伶仃的弱子撒手人寰。
从此,年少的先生在没有任何人抚养的逼迫下,背起父亲的工具袋,子承父业,四处漂泊,当起了石匠。先生对建筑上的各种图案,有种天生的好奇和求知欲,为了生存先生白天干活,晚上临摹;一有空隙时间就迷醉于自然万物的写生。
1935年冬,大雪漫天飞舞,先生利用做工歇息时间,闲来绘画雪景,被一位从景德镇来乐平探亲的陶瓷美术界长者发现,觉得先生一定很有绘画天赋,很有潜力,就建议先生不妨试着去景德镇专业学画,从事陶瓷艺术创作。
1936年春天,经人指点,先生卖掉家中田产当学费,徒步景德镇,由这位长者介绍进入江西省瓷业公司陶业学校,学习陶瓷美术与国画,先师从石奇峰,又受当时在陶业学校任教的张志汤,方云峰等老师的指导,受益匪浅,先生凭着勤奋加天赋经三年系统学习毕业,熟练掌握了陶瓷山水及国画山水的多种技法,又先后拜汪大沧,汪野亭为师,学得两位名师山水中石法与树木等技法精髓,把多种陶瓷山水和国画山水技法融会贯通,技艺逐精,绘制了不少陶瓷精品,在景德镇陶瓷行业崭露头角。
先生在学习研究众多粉彩陶瓷名家传统与技艺中,为追求画面色调意韵,刻苦钻研,不断探索,掌握了配制适合自己画意配料和炼制颜料技术,同时先生在学习研究众多陶瓷山水名家传统中,受益颇多,为往后创新“王氏山水”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先生积极投入到景德镇制瓷业恢复与发展事业中去,创作了不少各种风格的陶瓷山水精品,并且连续多年被景德镇陶瓷馆选入,作为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