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各类文化融合之势令人惊喜
按陈教授的说法,如果当时的景德镇没有去积极地融合其他产瓷区的文化,那么就没有景德镇现在这样的地位。既然古人都能如此地重视文化融合,并最终促成景德镇成为闻名世界的瓷都,那么,现在的瓷都人、现在的地方官员们,是否仍在为推动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而努力,在为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陶瓷文化的交流而努力?
陈教授的回答是:“甚喜!”
话题自然与瓷博会搭上了干系。在陈教授眼里,瓷博会是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官员们为景德镇陶瓷,为保证“千年瓷都”这块金子招牌永不褪色做的一件大好事。
身为瓷都市民,恐怕很多人说起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的瓷博会,都会说,在过去的五年里,来自全国、全世界的陶瓷人、喜爱陶瓷的人都通过这样一年一度的盛会认识了景德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见识了景德镇精美的陶瓷。同时,通过盛会的举行,也推动景德镇经济的发展。
但是陈教授看到的却不止这些:盛会吸引了很多专业的陶瓷人士参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他们能通过盛会广泛地和景德镇陶瓷人接触,这种接触后的结果就是景德镇陶瓷人从客人的身上了解了更多的外地的陶瓷文化及其他文化,从而将这些外来文化有机吸收,最后用在陶瓷创作中。
这种文化交流的促进是相互的,当来自各地的陶瓷人将从景德镇学来的先进技艺、精美陶瓷带回到他们的地区后,会让更多的人认识景德镇,认识景德镇的陶瓷,从而吸引更多人在不是瓷博会举办的时候也能慕名来到景德镇,而这样的交流,除了文化推动的效果外,还能为景德镇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上去了,又将会更好地推动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发展。
陈教授一再强调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瓷博会从召开到结束这短短的时间产生了多少交易额,来估量瓷博会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把眼光看得更远一点。我认为,意识决定行动,现在的市委、市政府官员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将每年的瓷博会办得如此隆重。”
除了瓷博会这样的大型官方交流活动让陈教授感到高兴外,已经存在的一些陶瓷文化的科研机构及民间机构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也让陈教授感到欣慰。
或许是长期从事陶瓷文化的研究,陈教授一口气给我们举出了很多例子:
从市陶研所、省陶研所到轻工业陶研所,这些机构里培育了非常多的陶瓷专业人士,他们正在从陶瓷的各个领域对陶瓷进行研究,力图推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而这种研究的基础,就是对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吸收后的再研究再创作。
教授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全国唯一一家陶瓷领域的专业学府,教授说,有一大批专业人士正和教授一样,从事着陶瓷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