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创新:夏忠勇的墨彩描金艺术
夏忠勇继承了师傅周湘甫独创的墨彩描金的整套工艺,而墨彩描金是最能够体现景德镇艺术陶瓷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的特点。他不仅在线描上下功夫,而且在色彩上也十分讲究,始终保持着。 “墨色浓淡、雅洁宜人”的艺术效果。
墨彩描金主要特点是:用色少、效果好、变化多,具有同五彩缤纷的粉彩瓷同样的魅力。在黑(艳黑料)白(瓷质)红《矾红)金(赤金末)中,黑与白取得了明度的两端,反映很强的明度对比。红的明度居于二者之间,既丰富了明度变化,又起着黑白的过渡与调和作用。金色反光敏锐,明度变化范围很大,有时比白的亮,有时甚至比黑的还暗,是明度对比的活跃因素,也是调和因素。四个颜色性质不同的四种明度对比充分、明确,有表现力,在一定的距离内看不易出现含糊不清的明度安排。所以墨彩描金有远看金、近看线之说。
作为周湘甫大师墨彩描金艺术的唯一传承人,不仅承担着继承传统的义务,而且更肩负着不断地更新和发扬的责任。从1 957年进入艺术瓷厂前身陶瓷工艺社以来,在艺术瓷厂呆了30多年,夏忠勇每天和这些项级艺术家打交道,耳濡目染,行当学得特别多,从墨彩、粉彩、新彩,到人物、山水、花鸟,他无一不通。以前,厂里或市里有宣传活动,一般都请这些艺术家们题字画画。有一次,毕渊明正好经过厂里的宣传栏前,见到夏忠勇一人在又写又画,他抄着一口安徽口音对夏忠勇大加赞赏,并对他进行指点,这对年轻的夏忠勇来说是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后来市里许多的重大宣传活动,这些老艺术家们就让夏忠勇去独立创作完成。毕渊明有高超的文化修养,雄劲飘逸的书法,不同凡响的诗章,意趣盎然的石章,故能在一件瓷画中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使画有广泛奇特的意趣。对此,毕渊明一直是夏忠勇学习的楷模、尊敬和崇拜的大师。毕渊明对夏忠勇后来的发展不能说没有影响,他的作品也似有毕大师的风范,诗、书、画相映成趣。就是现如今顶级的大师,也没有几位能像他一样,诗书画样样精通的。
早在60年代,夏忠勇在景德镇就小有名气。那时的政治气氛特别浓厚,每年至少有三次脱产搞特刊和墙报进行宣传。有“红五月”、“八一”特刊、“国庆”特刊,夏忠勇模仿的毛泽东诗词手迹几乎可以乱真。那时是非电子时代,所有的临摹都靠手上功夫。为此,夏忠勇经常获得艺术瓷厂、陶瓷公司和市政府的表扬。景德镇报社经常报道他,各个单位也经常借调他去帮忙。1980年,夏忠勇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进修期间,他得到著名教授梅健鹰、胡美生和著名画家范增的指教。1 989年,夏忠勇调往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任教。
夏忠勇曾在景德镇艺术瓷厂工作30多年,创造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他博采众长,但不禁锢于大师和他们的固有模式,他注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尤其是赵惠民大师的仕女画对夏忠勇影响特别深刻。因此,他一改周先生的老相、鬼神和刀马人物的路数,充分发挥墨彩描金的传统工艺,在人物造形时更注意于结构和身段的美感。特别是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归来,更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他创作墨彩描金江南采莲图时,在接天荷叶无穷碧的池中,荡漾着采莲仕女,一前一后,除形象年龄的区分而外,应当有服饰和主次的区分。墨彩是以黑为主,所以不能画两件红衣少女。那么一件着黑衣服的仕女如何与背景铺天盖地的荷叶区分开来,这就有一个“同色不挨”的问题。这里除了艳黑有浓淡的处理外,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加强主要的、减少次要的,这就是素描画的基本原理应用。但是一般市面上的墨彩产品只是把黑、红、金涂抹在瓷器上而已,不注意它的主次和浓淡关系,当然也就不会注意它的工艺性了。墨彩的浓淡关系是两支笔从深到浅慢慢彩出的(彩是陶瓷术语,实际是一种渲染。纸上渲染是用水,而瓷不吸水是不能用水染的而是用油彩),除了有阴阳向背的关系外,还要把物象质感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工艺性。有时还得显现出点笔痕来,但有些用海绵或丝绵拍出来的极易平板,没有质感,效果不如笔彩的好。一般规律是上身用浓色,裤子、裙子用淡色,领口、袖口用重色,这样人物就容易突出。 “结果”(陶瓷术语,即在着装上画纹饰)尽量用密集小花,这样与线条疏朗的大面积大朵荷叶、荷花互相产生对比,拉开距离。最后,描金时荷叶也可不描,但为完整统一,可以描,但也要注意远近关系,近的线宜略粗略繁,远的线宜略细略简,这是夏忠勇对墨彩不常画野景的一种尝试。这件作品一问世,得到社会上认可。在1 999年1 2 月上海艺术节中被评为“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
另一件作品墨彩描金《桃花扇》是夏忠勇用粉彩小写意水点桃花手法来烘托墨彩描金的又一新的尝试,这主要得益于夏忠勇曾经能有机会坐在水点桃花高手邹甫仁老先生身旁,耳濡目染,觉得白釉上画点水点相映增辉,非常高雅。他很受启发,能不能把水点应用到墨彩上来的想法也就油然而生。于是乎他在创作桃花扇中,将主人翁李香君用墨彩描金的手法来表现,尽情地描绘她年轻美貌却又庄重的性格和不愿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而背景的桃花则用寥寥几笔的水点画法,恰到好处地点缀了主题,同时在高白釉的衬映下,不仅主次分明,更显得古朴高雅,为提高作品的品位增色不少。在2000年1 1月中国上海举办的国际艺术节“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喜获银奖。
为了更好地使笔墨当随时代,夏忠勇创作了很多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的陶瓷作品。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墨彩描金也不例外。在表现手法上,夏忠勇继承了周湘甫擅长的老相、鬼神和刀马人物的同时,他博采众长,在古代仕女形象描画方面,以墨彩描金的形式创出了夏忠勇式的特点和仕女创作的新路。
墨彩描金传承和发展遭遇的尴尬
墨彩描金是景德镇陶瓷釉上装饰的一种。墨彩描金瓷产生于清朝康熙中期,盛行于雍、乾两代,由于工艺要求高,绘制墨彩描金瓷的画师不仅要有细致和耐心,还要有刻意追求的毅力,更要有扎实的线描功底和绘画综合素质,愿意学习和运用这一技艺的艺人凤毛鳞角,到了民国初期,墨彩技艺几乎失传。是夏忠勇的师傅周湘甫让这种几近失传的技艺得到再生。周湘甫最初制作红珊彩(一种用油红料代替粉彩画法,烧一次后再描上赤金线描再烧一次),该产品当年走俏上海。1938年一个偶然机会,根据客商提供的照片要求,周湘甫经过潜心研究和不断试验,终于创作了独具一格的墨彩描金,成为近现代陶瓷“墨彩描金创始人”。
墨彩描金作为一种装饰手法运用于瓷画上,在瓷绘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只用红、黑、金三种颜色,但其庄重、典雅的艺术特色是任何装饰技法无法比拟的。然而墨彩描金到了当今这个陶瓷盛世,却又在面临又一次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艺术品市场也浮躁起来,力图“多、快、好、省”。陶瓷艺术不再是以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以荣誉称号去判断作品的价值。
而墨彩描金特点就是慢工出细活,既不能“多”也不能“快”,更不能“省”。作为墨彩描金的代表,夏忠勇1 0年来徘徊在省级大师的名称上,他众多弟子也早已是省级大师,甚至国家级大师,他没有感到任何失落和痛苦。他感到痛心的是那些没有“大师”头衔的墨彩描金的徒子徒孙们,他们的作品艺术价值再高,也无法和“大师”在价格上与之竞争;他们在作品上花的时间再多,也抵不上大师们随意地涂抹上几笔,甚至他们生活都难以为继。于是,这些徒子徒孙们只能选择去追随“大师”的步履, “背叛”墨彩描金的师门。夏忠勇说:他不怪他的徒子徒孙,他们是“顺应时代”无可厚非。你不能在你的徒弟饭都混不上的时候,还要求他捧着你的“讨饭钵”不放吧。所幸的是,夏忠勇自己是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每月拿着国家发给的退休工资,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孤独地坚持着墨彩描金的“苦行僧”的追求。这不得不让墨彩描金祖师爷周湘甫唯一弟子——夏忠勇教授感到无奈和痛心。
1 959年,叶震嘉、程兆鑫分别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其时,他们卧病在家休养,那时的市长尹明亲自签字,并派人到他们家中将证书颁发到他们手上,他们的艺术只要实至名归,就会得到应有的荣誉,连自己也从未想到过。相比如今的大师评比,夏忠勇感慨颇多。如今的大师不仅要有“实力”(经济实力),还要有“活力”(活动能力)。很多潜心创作的老艺术家反而只能望“大师”而兴叹。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产物。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陶瓷艺术大师,必须在某一领域确实有独到之处,在行业中有影响力。不光是技艺,还有人格魅力、修养及情操,综合构成大师的风范。 “珠山八友”虽没有大师的头衔,却个个诗、书、画样样精通,谁也不会对他们大师的地位产生怀疑。
责任编辑:邵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