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汪桂英走了, “汪派山水”仍存!
汪野亭在汪桂英1 1岁时病逝,后者便随父亲的得意弟子邹国钧学艺,其母为了女儿的前途考虑,执意将小桂英送入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念书,此后又被选入江西师院(江西师范大学前身)美术系深造。
接受过系统美术教育的汪桂英在继承汪野亭青绿山水技艺同时,亦将西洋绘画技法融入其中,以工笔带写意的方式,将“汪派山水”推陈出新、自成一格,其子曾良、曾军皆深受影响。
汪平孙生前则以尽得汪野亭山水瓷绘精髓而著称,其后辈多有得其真传者,如汪雪媛、江葆华伉俪便是其中的代表。
1 5年前,考上大学的汪雪媛向姑婆汪桂英探讨就业方向,老人家称学好一门手艺比做什么都强,技术是别人抢不走的。自此汪雪媛便正式向汪桂英、大伯汪平孙拜师,潜心钻研“汪派山水”技艺。
江葆华则向汪平孙求教,国学造诣深厚的汪平孙曾是位语言老师,为此非常注重“以词入画,以画书词”。
其实将汪桂英、汪平孙生前的瓷画作品与汪野亭的遗作相比较,不难发现三代“汪派山水”画家的不同之处:汪野亭的作品山水相连、境气贯通,汪桂英之画则恬淡肃穆,汪平孙则更倾向于将国画艺术与瓷绘艺术相结合。
近年来民间陶瓷艺术大师日益炙手可热,其作品的市场价也水涨船高,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质疑之声,其中被喊得最响亮的一种便是“大师不知道何为创新”,纯粹是抱着前人的饭碗在逍遥。
民艺学家、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创始人张道一则认为传统为人类智慧与实践锻炼的体现,亦为文化的积淀与升越,缺乏传统的社会将永远停留在洪荒的原始阶段。汪平孙在教导江葆华时,称只要摆脱匠心、不固步自封且勤于思考,画艺达到一定境界乃是水到渠成之事,无须刻意求变求新, “创新与传承不应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