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旨在研究陶瓷艺术中文人趣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文人趣味是活跃于中国近古以来陶瓷艺术发展以来的的巨大潮流,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中,积淀了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文章通过文人趣味发展的三个阶段--浅绛彩时期、珠山八友时期、新中国文人瓷艺时期等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它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充分挖掘它精神自由的主体性、立品高超的文化性、致广精致的审美性、艺术思维方式的执中性等方面本质内容,都将给予我们于无穷的启示。
关键词:文人趣味、陶瓷艺术、浅绛彩
本世纪以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变革一直与对文人趣味的再认识紧密相连。早在清末民初,一者浅绛彩对文人画的吸收,二者是珠山八友对文人趣味的推扬,及至近年,随着陶瓷艺术更主动地走向世界艺坛,对陶瓷艺术中的文人趣味不仅已集中于引起歧义的清末民初之际,而且还反映在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与评价中。因此,反思陶瓷艺术中的文人趣味的产生及其内在因素的形成,了解其内涵与价值,无论对于学者还是陶瓷艺术家,都有着“借古开今”的意味。
陶瓷艺术中的文人趣味是由文人画延伸迩来,它是活跃于中国近古以来陶瓷艺术发展中的巨大潮流,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中,它滋生、发展、成熟和变异,在不断的因革中积淀了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
近代以来,一批文人摆脱思想禁锢之时,竞尚庄老,耽于玄学,导致精神的觉醒,在重返自然中,形成了审美意识的自觉。正是在晚清景德镇瓷业的不景气之时,安徽几位文人画家介入景德镇瓷艺界,无疑给景德镇瓷坛带来了一阵清新的空气。咸丰、同治、光绪三代(1851年到1908年),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画家,就近加入景德镇瓷艺界,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及其审美旨趣,带进瓷上彩绘。这种文人画家主动参与陶瓷艺术的创作行为,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首开河之举。它不但有助于提高陶瓷艺术的文化品格,也对其时的景德镇瓷艺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力。因为文人画家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传统的陶瓷艺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文人画家为了便于适合自己在瓷上绘画,简化了粉彩的工艺技法,创立了类似于浅绛山水画的瓷上浅绛彩,由于浅绛彩彩绘工艺的简便性,也招至了一些海上名画家,参与瓷上彩绘。如其时的海上名家张熊、吴待秋、王震等,均画过浅绛彩器。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为晚清的一个新兴的商业城市的崛起,也形成了新的陶瓷市场!产生了新的陶瓷需求对象和阶层,这就使经常活动于上海的瓷上文人画家,在商业上也获得了相应的成功正因为是文人瓷艺家所具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得这一新的瓷艺流派,对日后景德镇的瓷艺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的绘画作品与理论主张则反映了陶瓷艺术中文人趣味的诞生。浅绛彩瓷画一经面世,诗书画印齐备。用笔、构图、赋彩十分讲究,一如绢纸画;画科齐全,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各有大家,甚至形成了瓷画创作的流派。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热烈追捧。金品卿光绪三年(1877年)绘制的《茂林修竹》瓷板上,刚刚赴任饶州知府的王凤池欣喜若狂地题到:“此黟山品卿居士以珠山瓷笺写寄吾宗,…….觉笔墨间亦含惠风和畅之致。…….余见而动幽情,书此订再畅叙。“瓷笺”二字用的极为精当,表达了文人士大夫对浅绛彩瓷画的高度认同。浅绛彩瓷画就是瓷器上的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