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了了亭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研究。所谓书画同源,指的是,中国画和汉字一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优良传统,就是线的艺术。陶瓷仕女画的审美特征正是线描。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大篆)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也便是这种高度抽象了的线条美。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气势,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它是自然界所不具有,只是经由人们长期的艺术实践,抽象、创造出来的美。
从最初专注于描绘世间万象,到抽身反观,跳脱出单纯的制作,实在是一件既幸运又痛苦的事情。幸运的是,通过这样的反身观照,创作者的心境才第一次融入作品之中,而不再是单纯的描绘身外之物,只有经过这样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并渗透到作品之中,才真正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痛苦的是,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似乎有一种魔力反复争夺,曲曲折折,折磨人的神经。假如没有一个坚强的神经和不断提高自身修为的努力,很可能熬不到那种苦尽甘来的境界。许多人一生都停留在第一种境界,甚至不进反退,沦落到不入流的画匠的地步,就是这个缘故吧。
这时候,仕女画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审美对象,背景也不单单是风景和场合的描绘,而是通过对线条的抽象,灌注作者的思想感情,情境完全融合,人物不断符号化。以至于人不像人,景不成景,人既是景,景亦渐趋人格化。中国仕女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符号化、抽象化的历史。仕女画从写实的角度看,早已失去了描摹事物的功能,反而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符号化的过程早已成为了一种崭新的审美经验。
比如参禅时那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仕女画的创作到了这一阶段,似乎完全是对第一种境界的否定,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模样。殊不知,正是这种否定,才能打通人与物的隔阂,打通作者与作品的隔阂。
王国维引用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形容这第二种境界。显然,词中强乐而无味的心境,正是对自我否定的一种写照。而词中虽处艰难困苦,仍无怨无悔、无所畏惧、不改初衷之意,更是这第二种境界的精髓所在。
要而言之,这第二种境界可以称作“无味”而“无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