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composition of art in the use of ceramic decoration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市 333000)
●了了亭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研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在创作中经常被提到,笔者在创作中也常常感受到这句话确实点出了绘画创作的精髓。
先谈“外师造化”。外师造化主要是指我们在绘画创作中一定要师法自然界,我是从事花鸟创作的,所以在花鸟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些这方面的体会,我们常说某人的作品生动,某人的作品比较僵化、刻板,千面一律,这其中就有师法自然的一个处理过程在里面, 比如:我们创作一幅春天的景物时,在我们眼前首先就呈现出一幅万物复苏、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情景,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到花鸟创作的细节,首先我们要确定所表现的主题,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比如表现春天的树上面,树的品种就多种多样,有些树是在开花前不长叶子的比如玉兰、辛夷花等,有的树在开花前它的叶子是比较少且叶片小, 比如:桃花、樱花、垂丝海棠、紫藤的叶了在夏季里长得是比较茂盛的,但在春季就比较少一些,这些是常见的春天开花的一些树木,他们的花和叶,以至枝干的毛糙及光滑,,树杆的皮的纹路都有些不同,虽然同是枝杆。我通过观察发现:如樱花的枝干,它比较光滑且上面的纹路有些横纹,且横纹的长短不一。樟树的树杆的纹路是…种类似长方形的,纹路比较深、粗糙,树皮比较厚实。松树的树杆纹路是呈一种长椭圆形,即鳞片形,比较樟树皮略薄且疏松,同时各种树枝的姿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都是通过对树木的观察发现的,虽然,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一定要很刻板的和生活中的一模‘样。但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区别用一些笔法去表现它们,,使得人们在看画作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反映了自然和自然界的东西、很象,有的作者在创作中会想当然,他习惯于自己的绘画手法,不管是什么树杆都是一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一样的姿态。可能,从树叶上己区分出来他画的是什么树,所以人们一直以来所说的“依类赋彩”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通过对自然界的仔细的观察,我们常常想当然的去表现我们所要表现的东西,结果画出来的东西只能是无形,更谈不上有神,只能是一些技巧的熟练表现,不能去感染欣赏者,更不可能使欣赏者与作品产生共鸣,我们的一些老师,前辈,他们在这些方面就做的很好,比如戚培才老师,为了表现牡丹特意到洛阳去写生,在他家的客厅里就挂着他在牡丹花丛中写生的照片,他也经常告诉我要去写生,到大自然中去,沈浮老师就经常带着他的学生到单位的院子里进行写生,有些老师还经常用相机记录下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景色,再回来仔细观察研究,进行创作,有些年轻的朋友,他们的话也经常启发着我,使我从中得到借鉴。“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句话确实写出了创作的过程和其中的艰辛。只有先被自然所感动,才能用你的画笔和画作去感动欣赏者,有的人会说:“我没有时间去写生。”我建议你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会,虽然你不会坐下来写生,体会的那么深,但是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在你的创作过程中也会自然而然的去反映它。也会对创作有所帮助和提高。
“中得心源”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即对所要表现的物体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技。一种是写实的表现手法,一种是写意的表现手法。写实的手法有一定的操作程序,比较机械,耗费时间和精力,色彩的表现到位要经过多次的渲染,过红炉烧烤才能达到,在色彩上要表现的比较好看,一般多采用粉彩和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