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坊弄陶艺轩 景德镇市 333000)
了了亭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研究》: 青花瓷是一种用天然钴料为着色剂,在瓷器素胚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的陶瓷,它起始于唐代,经宋、元、明、清逐渐发展成熟。青花的产生是中国陶瓷装饰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朴素、淡雅、幽静、明快的陶瓷彩绘风格,所散发;{1的令人陶醉的东方民族艺术之美, 自其产生之日起便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千百年来陶瓷艺术装饰的主流风格。
明代早期是中国青花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成熟的烧制技术, 日趋完善的彩绘技法,较为丰富的表现题材, 以及品质上好的钴料,使得青花陶瓷艺术达到 一个高峰。以下是本人对明代早期青花瓷的艺术风格和彩绘技法所做的…些浅显分析。
明代洪武、永宣青花的时代特征总的来说,官窑瓷风格工整细腻,重在工笔画法,民窑笔调不受拘束, 自由奔放, 多用写意。
明初洪武时期的瓷器,较多的承接了元代风格,造型硕大雄健、古朴浑厚,装饰题材比较单纯,基本上以花卉为主,其次是云龙纹。从装饰布局上纹饰层次比元代减少, 图案主题鲜明,边饰仅仅起衬托主题和 辅助装饰的作用,其青花发色由于使用的是高锰低铁的国产钴土矿,因此发色一般青中带有较多的灰暗色调,不如明代早期永乐宣德青花那么浓翠鲜丽,其彩绘技法基本上继承了元青花的方法,只是局部有些变化,如使用了小笔触,其方法是先用浓料笔勾勒轮廓线,再用淡料笔小笔触揭染出明暗层次,笔意洒脱而有速度感,
纹样清晰,且韵味无穷,有时为表现某种特殊效果,还在坯上先刻一些线条,再用青花料渲染。
青花瓷受到民众的接受 和欣赏,继而成为中国装饰的主流,大约始于明朝永乐宣德年间,这一时期的青花瓷, 以其胎釉精细,造型多样,纹饰优美,着色浓重艳丽而久负盛名。
永乐朝大量陶瓷销往西亚伊斯兰国家和地区, 因此无论在造型还是装饰以及青花呈色上都要适应当时销往国的需求,青花外销瓷的造型多模仿当时伊斯兰传统文化的金属器物式样生产,有别于国内使用的青花瓷器,永乐青花瓷的图案花纹, 己完全改变了元代多层次,而 又繁密的布局, 多留空白地,主要以花卉、瓜果为装 饰题材,但亦有少数花鸟及人物图案,永乐青花绘画笔法的主要特征是其图案花纹多用双勾填色,但其填色的方法并非用大笔一笔涂抹,而是用小笔填绘,往往出现深淡笔触。这一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苏麻离青的钴土矿石, 由于这类青料含锰量低,青中的紫、红色调降低,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呈现出宝石蓝的色泽,但也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现黑铁斑点。且这一时期描绘纹样使用钴料都偏厚,线条粗犷,所以烧成后青花呈色浓艳, 且有较重的黑色结晶斑,并有晕散与流淌现象,有时所绘纹饰有渗入胎骨的情况,这本来是一种工艺上的缺陷,可这种形成的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调搭配在—起,却产生了相映成趣,仿若自然天成的意外效果,如国画中水墨渗化在生宣中的感觉,产生一种“天然成趣”的意味。
宣德皇帝个人艺术修养极高, 且对青花瓷器有特殊爱好,在他本人的促进下,青花陶瓷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宣德官窑青花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釉面肥厚滋润, 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且多有桔皮纹,陶瓷造型十分丰富,常见有碗、盘、瓶、罐、壶、洗等,其大件器皿均胎体厚重,造型风格雄伟浑厚,庄重占朴,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均匀,风格典雅秀美。宣德青花在图案纹饰上融合了磁州窑、元青花而更趋雅致。纹饰以植物纹为主,有牡丹、月季、灵芝、石榴、枇杷、葡萄、樱桃、仙桃、松、竹、梅、山茶花、栀子花等,动物纹有麒麟、海兽、龙、凤等,此外还有仙山楼阁、婴戏图等,值得一提的是宣德龙纹在明代早期最有特色,龙首雄姿威武,须发向上飘扬,龙身舒展修长,极有动感,且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开始大量出现,与龙纹搭配,相得益彰,风生水起更显气势非凡。
在青花发色上,宣德青花初期用料较厚,发色浓艳,有黑色结晶斑点与晕散现象,后期凶“平等青”料的使用,青花从呈色上来看比永乐青花稍淡,流淌大黑色结晶斑点、线条晕散、纹饰模糊等现象有所改善,在彩绘技法上,宣德青花瓷先继承了永乐瓷纹饰的单笔绘制,后又改为先勾线后填色的画法,着色时用的都是小枝笔,所以在制作时需不断重新醮料,烧成后画面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笔触痕迹,但是这些富有变化的大小色块均能协调地统一在整体中,形成那种个体服从整体,整体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永乐宣德时期,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烧造的黄金时代,我们品鉴这些古代艺术遗珍,感受着传统艺术的美丽,我们跨越时空,仿佛通过青花瓷这个载体在与数百年前的历代陶工们进行着一场艺术的对话,感受着他们的劳动,感受着他们的创造和智慧,我们知道,青花瓷的美丽,是历代陶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的熔铸,一只只造型,一个个纹饰, —种种装饰技法,终于成就了艺术百花园中的这朵奇葩。明代早期青花,可以说是青花艺术发展史的一座高峰,但是我们知道艺术只有高峰没有顶峰,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仍将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