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方“订烧瓷”与清代釉上彩瓷的大发展
了了亭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研究》: 中国釉上彩瓷在明代时仍很不完善,品种单调且缺少色阶变化,而进入清康熙时期以后出现显著的变化,达到空前发展的新阶段。促使清代釉上彩瓷大发展的因素众多,而其中西方“订烧瓷”的大幅度增长是至为关键的原因之一。清代西方“订烧瓷”中,青花瓷的数量急剧减少,釉上彩瓷订烧量迅猛增长,从而使清代中国瓷业生产中釉上彩瓷所占的比例迅速超越青花瓷而成为产量最大的瓷器品种。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清代时, 以法国宫廷为中心的欧洲审美风尚发生了剧烈变化,对华美富丽装饰风格的推崇占据了主流,从而导致对华青花瓷需求量的衰减和釉上彩瓷需求量的大幅上升。
西方“订烧瓷”风尚的转变首先刺激的是清康熙五彩瓷的大发展。康熙时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等欧洲王公贵族纷纷向中国订烧瓷器,其各类制品以五彩装饰为主,其中尤以极富丽堂皇的纹章瓷为主流。康熙时期,景德镇应外商需求生产制作了数量很大的五彩外销瓷,绘制精湛、色彩绚丽。康熙时期发明了釉上蓝料,而蓝料极可能是在西方客商带入的珐琅蓝料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康熙五彩中还加入大量珍贵金彩,使之更显富丽,显然亦是应西方客商需求而特别制作的。由西方客商带来的珐琅器等还源源流入康熙宫廷中,促成了珐琅彩瓷的创烧。
随着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去世, 路易1—五登上王位,欧洲审美趣味亦迅速发生变化, 由宏大威严的巴洛克艺术而转为纤柔瑰丽的洛可可艺术。这一变化由西方客商“订烧瓷”要求的改变而迅速传达至中国瓷业生产,引起釉上彩瓷的再次强烈变化。中国瓷工开始使用西方客商带来的各类釉上彩料,并努力使之符合中国釉上彩瓷生产工艺,从而催生了新型釉上彩瓷秦粉彩的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全面成熟,其纤弱秀丽的风格特征正符合欧洲当时的审美习尚,并引起王室贵族的竞相订购,而对硬朗粗犷的五彩瓷需求则急剧减少。正是西方“订烧瓷”审美倾向的变化使得五彩瓷衰败,粉彩瓷成为主流,粉彩在当时被称为洋彩。
西方“订烧瓷”的最初产地为景德镇, 因地理位置偏僻且无法与外国客商直接洽购,故并未能完全满足西方客商的需求,尽管景德镇画工十分努力,依然有许多产品与西方客商所提供的画样貌合神离,从而使充当中间商的粤商常蒙受巨大损失。于是一部分粤商为更好地满足西方订购商的要求,购进未进行彩饰的景德镇白胎瓷,在广州设立工场,在欧洲客商及聘请的外国艺术家直接监督下大量结合运用西方釉上彩料进行生产,及时更正错误,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西方客商的高要求,这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广彩”瓷。广彩瓷是景德镇与广州瓷工共同智慧的结晶,在雍正时期兴起并在乾隆时期达到发展高峰,成为西方“订烧瓷”的主要类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