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两个人同去一个地方面对同一座山写生,画出的作品却有着不同的风格。或雄强浑厚,或温润秀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气质与学养,面对同一座山心灵会有不同的感受。浏览中国山水画史,你会发现历史上每个朝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对山川景物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受,对于形与神各自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感悟。由于每位画家对自然有着不同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每位画家不同的笔墨程式和对山石结构的不同理解,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山水画。
中国画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心在创作中积极的主导作用。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先生的山水画,尤其是大型山水瓷壁画,以构图取景的壮阔,意境的深远而令人惊叹。他的山水作品都以宏大的、极富装饰性的笔调,描绘浩荡自然山川的美景,使读者恰似凌空俯瞰,一览无余。他笔下烟波浩渺的江湖,两岸景物相映成趣,并以淡墨晕染造成对岸线在云雾中消隐的效果,从而更增图画视野的开阔之感。更巧妙的是通过透视远近景物描绘的虚实变幻、错落有致,既使景物在画中再现简约合宜,富有装饰味,又使画面通过平衡与不平衡,冲突与和谐的更迭、统一,产生无穷的意味。以神写形,使作品在变革中得到升华。
王微的《叙物画》里说:“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在这话里王微根本反对绘画是写实和实用的。绘画是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的心。绘画不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的视野,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笔墨虽出之于手中,实根于心。 “心源”才是形成不同绘画风格的根本所在。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都有着彼此不同的内心感受,一个画家应时刻重视“观照”的体验,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一个画家在生活中不能只把见到的风景视为一种感觉的真实,面对眼前的自然,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应目而会心,培养一种敏锐的直觉力,一种心智敏锐的目光,并把你内心不同于别人的感受用墨进行强化,在精神上有一个升华,这样才能构筑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而非简单的样式。这一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堪称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