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民国至当代山水瓷画的发展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中国陶瓷》: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兴盛一时的浅绛彩山水瓷画之风退去,新粉彩山水瓷画则兴起。新粉彩是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一代瓷画家所采取的主要彩绘形式,其形式上仍为粉彩,但是却因继承了浅绛彩山水瓷画的文人画风格而大大有别于传统粉彩,因而命名为新粉彩。除新粉彩山水瓷画外,新彩山水瓷画也开始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山水瓷画风格趋向于多样化,传统与现代各种表现手法应有尽有。当代陶瓷山水瓷画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新粉彩文人画风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法和现代艺术理念,使中国山水瓷画继续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
2 彩绘工艺嬗变对山水瓷画审美形式的影响2.1对色彩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主要分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色彩是其最重要差别之一,但这种色彩差别只是源于中国绘画色彩观的改变。中国山水瓷画在色彩上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种类的山水瓷画色彩效果上截然不同,这种差别却并非主要源于色彩观的变化,而是主要源自于彩绘工艺的嬗变。
从釉下彩的情况来看,唐代长沙窑山水瓷画的主色调是褐色和绿色,因为受工艺所限,当时主要色料只有此两种。磁州窑发明了釉下黑彩,因而创造出与水墨山水画颇为相近的黑彩山水瓷画。元明景德镇青花山水瓷画逐渐兴盛,以蓝色山水瓷画的面貌取代了磁州窑黑彩山水瓷画的地位。蓝色山水瓷画取代黑色山水瓷画的确
是耐人寻味的,这一现象说明陶瓷彩绘的色彩观与中国画色彩观并不一致。清末釉下五彩的发明则实现了釉下山水瓷画的多色表现。
从釉上彩的情况来看,五彩、粉彩、新彩是几个主要品种。它们在工艺上的不同使得这三类山水瓷画在色彩效果上也有较显著区别。五彩色泽鲜艳深沉、色彩品种较少;粉彩色泽粉润柔和、色彩种类丰富;新彩色泽亮丽,色彩种类更为丰富并基本实现可自由调配。
2.2对线条的影响
彩绘工艺的嬗变对山水瓷画的线条表现也有显著影响。以青花山水瓷画为例。中国青花颜料工艺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元代与明代早期的青花瓷以使用中东进口苏麻离青料为典型,苏麻离青料为高铁低锰型钴料,烧成时极易晕散且有浓黑铁锈斑聚集,因而此期青花山水瓷画的线条呈明显晕散,并有铁锈斑,无法达到细致勾勒。明中晚直至清代,除明嘉靖、万历时期使用所谓回青料、清末开始使用进口洋蓝之外,主要使用国产青料。国产青料和回青料均不产生晕散,因而其线条可以进行较为细致的描绘,特别是清康熙时期,青料提纯技术很高,使线条实现了更加精细的刻划。其他品种的山水瓷画线条也同样是受到工艺特点的影响,不一一赘述。
2.3对块面的影响
除了色彩和线条外,块面也是山水瓷画审美形式的重要内容。受工艺特性的限制,釉下彩在块面处理上比釉上彩要困难许多。唐代长沙窑山水瓷画的褐绿彩在高温烧成时极易流动,很难控制,因而在块面处理上还没有形成基本技法,只是近似于泼彩的简单处理。宋磁州窑山水瓷画干脆扬长避短,基本以黑色线条为主要手法,很少进行块面处理。至元代青花瓷时,才形成了块面处理的基本技法,元青花极易产生晕散,因而在山石层次处理上采用大笔渲染的办法。明代开始,出现了分水技法来处理块面。清康熙时期分水技法达到巅峰,这和康熙时期青料提纯工艺技术的先进有直接关系,可将青料分成浓淡不同的水料进行块面处理,使之产生显著的明暗层次。在光洁釉面上进行的釉上彩在处理块面上要简便许多,原料和烧成上的稳定性都较釉下彩要好。釉上彩山水瓷画一般都采取中国工笔重彩画随类赋彩的方法,五彩是以水调料,不易渲染,因而直接采取平涂的办法,而粉彩因使用了油料,可以细致渲染,因而采取了浓淡渐变的块面处理方法,明暗和层次感要显著强于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