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一件陶藝、考察一個陶藝家,很大程度上是看陶藝家對待泥的態度。除了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外,更為重要的是對待科技的哲學認同。什么是泥?泥能做什么?如何運用泥來表達?這是學習和研究陶瓷的本質問題之一。
如果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陶瓷藝術追求主題的內容和形式大于科技之于材料本身的審美釋放(科技之于媒介在作品中地位是手段而非目的)。那么八{—年代后,隨着個體在社會中的境遇和價值日益關注,賦”予材料和工藝種種隱喻、象征的觀念性結構日益明顯。陶瓷科技本身美感的發現和釋放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作品也表達和闡釋了自己信奉的哲學和價值觀。同時,陶瓷工藝的邏輯所體現哲理也成為表現的內容。如,把“泥”的形態自然地呈現,追求的事物自然性與本然性的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科學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又如,關于容火的種種故事和神秘的儀式,都說明了其對陶瓷造物不一般的意義。窖體、燃料、曲綫、氣氛不斷演義科學、藝術甚至宗教完美的和諧,陶瓷是科學藝術的結晶的定義更加直觀和形象。“奪得干峰翠色來”、“進容一色,出密萬彩”搭建了藝術和科學和諧實現的平臺。 “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以及稱種動人美麗的形容和描述,都表明了陶瓷科技之于陶藝形式及語言牛成的重要性。實際上,“如紙”、“如玉”、“如鏡”、“如磬”恰恰是陶瓷藝術最具本體特征的語言之一。
在當今多元的時代,對陶瓷科學與藝術的規律、真理的探索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無法比擬,即便强調觀念、想法、程序,個人技術的闪素在作品中處于的重要地位,但依然不能排除工藝技術的真實性。隨着當代的陶瓷科技演化越來越迅速,越來越系統,越來越受到意識的控制,就說明它已是陶瓷文化系統的—部分,它給制作陶瓷的行為提供了·種模式,并且其本身的審美也是陶藝大語言系統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三高等陶瓷教育的社會功能與要求
陶藝的教育也同陶瓷科學與藝術本身一樣,永遠不是孤立的現象,我們找不到一種包羅萬象的可以適應所有.時代和所有文化藝術、審美教育的方法,因為方法總是受社會、環境、時代氛圍和人在某歷史階段特定的要求所制定的。從最初的家庭、行幫傳授到職業教育的開始以及20世紀40年代現代陶瓷教育的興起, 陶藝的教育內容、特點、方式和功能在各個時期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