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似与不似,意像造型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陶瓷研究》: 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唯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齐白石说:“似与不似之间。”这种像又不像的造型观点中国画叫做意象造型。绘画创作有两种类型,一是再现型,以客观写真为重点;二是表现型以主观意识为重点,山水画的创作应该是表现型绘画艺术,它强调自我感受追求夸张和想象。“意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观点,介于具象(真实形象)和抽象之间,既不单纯追求形似,不强调形似的重要性,也不排除以形为基础的抽象根源,然而将其对立因素巧妙的统一起来,有机组合为整体而构成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模式一一意象。
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是唐代张躁所论,造化乃客观自然,心源指画家主观思想感情,其意从大自然汲取营养原料,然后经过头脑艺匠加工并融入感情,传自然之灵性,达主观之精神,这样作品才能形神兼备,境意凑合,景情交融,这就是造化和心源的关系,同时也揭示了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五、物我两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我国传统的人自然的亲和观点,人可以融入自然,浑然一体。李白诗云:“当其午意 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画家娱情山水,纵意丘壑,不知有我不知有物,这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是中国画家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真所谓“料得青山应似我”人和自然的依存是多么和谐。“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同体,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即山水,山水即人”。这种“物我两忘”和“天人和一”的传统观念其实就是“矛盾统一”论,它是中国美学现象的规律之一。这是艺术辩证法,山水画创作过程应紧紧把握这一点,山水画的意境和境界才得以更好的实现。
六、超凡脱俗,聊以自娱
山水画的创作思潮历史以来受儒、道、佛的影响,崇尚清静、超逸,历史的文人墨客,有的隐居山林,有的遁入空门,沉思冥想静观宇宙,修身养性,寄情山水之间,因此在山水画的创作上求清、求静、求高雅、求空灵。反对俗气(市井气、铜臭气、胭脂气、火气、霸气、匠气),然作品呈现虚静淡朴,宁静致远。老庄的“水静犹明,何况精神”集中体现“静”才能思悟,所以画贵有超意空简,玄妙脱俗,就是以“静”领“安”有浓厚之“禅”意,并言之:“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