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 汉字又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世界文字史上使用最悠久的文字。同时,它又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作为艺术品的文字。我们中华民族, 直到今天,还在沿用着这一古老的文字, 也还在继承和发展着我们祖先不断积累的汉字书写艺术化经验。这一艺术化经验, 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一一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怎样让书法哲术与陶瓷和陶瓷绘画结合运用, 景德镇陶瓷工作人员一起作为研究的课题, 并在陶瓷中不断探索和运用。 我国自古有书画同源之说, 书法与国画并称, 千百年来, 人无异议。 也就是说中国的书法和中国的“国画”一样, 都是使用特有的工具一一毛笔, 讲究用笔、用墨的技巧表现作品的骨力、型势、神采、韵味,这毛笔书写本身所特有的艺术性是其它任何书写工具所替代不了的。它粗壮有力, 水墨淋漓变化优美,悦目赏心,绝非是钢笔、铅笔那种单一纤细的线条所能相比的, 它的用笔,用墨以及体态风格要求和绘画的审美原则是相一致的, 都能借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但具有实用的价值, 而且能供人们欣·赏,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陶瓷的书法装饰运用, 首先让我们追朔到文字的起源上, 因为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其语言是朴素、单纯、富有情趣的。这个特点, 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字的造型上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文字, 既是字、又是画, 如鱼、鸟、燕等,它们不就是很美很动人的图案吗?这种形象语言, 既朴素又单纯、既生动又有趣。创造者们从改造自然和生产劳动中,非常明确而肯定地反映出对象·的特征, 用特定的划线工具把形象固定下来, 把思想传给后人,成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寓意图案。这种传统的造型手法, 一直在中国图案造型上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从而影响了我们陶瓷装饰, 如我们景德镇.民间青花中的灰可器(渣胎碗)装饰, 不也是这样生动可爱高度概括出来的吗?这种图形至今成为现代陶瓷的时尚,这就是陶瓷艺术的返朴归真。 有人认为书法艺术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是受青铜器上的铭文影响, 如在图案纹样装饰的空当或器皿的底部写上诗句或·记载出产生年号。看来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因为青铜器铭文的章法趋于整体,如西周早期和中期(武王至恭王)的大部分铭文排列整齐, 几乎看不到甲骨文和天亡簋铭文中出人意料的散乱章法处理, 就像我们平常所讲的“装饰性较竹方格,并在每个框框中精心安排,代替了两个字承接无限变化的可能, 其章法简化成对方框的适应”。 由此推断陶瓷装饰也正好需要这种整体的结合运用的效果。 真正书法艺术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 陶瓷装饰者在处理纹样上, 一大部分由’匠人味逐渐变成文人味装饰风格了, 紧接着书法艺术就由过去的被动型装饰转向主动型装饰, 并愈来愈丰富多彩了。 比如在陶瓷釉面上,通常有白、黄、青、兰、黑等色, 以此衬托凸显迥异的书法艺术,或白地黑字; 或兰地黑字; 或黄地红字等等。诸如此类, 丰富异常,在陶瓷艺坛及书法艺术上, 均可谓独树一帜。 瓷上书法装饰, 一方面深深植根于古人的范本之中,另一方面则在继承的基础上, 发扬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 吸其精华, 并加以综合与提高,使之变成自己的语言。同此, 瓷上的书法不仅有着浓厚的传统风格,足以与其它珍贵艺术媲美。 , 青花料在坯体上书法也是独具一格的, 因料分五色,层次韵味甚好。现代书法有许多人喜欢古宣纸上书写深淡对此、粗细对比、大小对比的作品,变化较大,气势、韵律感强, 而景德镇的青花料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因此, 我也常常到成型工厂去写一些青花作品, 我们可以先将己施好釉的瓷板或瓶用刀把坯釉刮掉,让有釉的部分形成一个扇形或圆形或其它异形, 这在景德镇俗称“开光”,然后用青花料书写,书写时一般第一个字应大些,深些,粗壮些,最后一个字也要偏大偏粗,这叫前后呼应。中间的文字可大可小, 可长可短, 可深可淡,甚至出现许多灰白、笔墨韵味, 这样整个作品烧出来效果甚好,敲掉釉就是哑光质地, 与施好的中间釉又形成亮而不亮的材质对比。 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文明的象征。正如在美学的讨论中,美藉华人学者蒋夷在其《书法与中国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一文的结束语中写的那样: “书法是居于所有各种艺术之首位。如果没有欣赏书法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美学。 ”把诗书画印融于一器更浓化了陶瓷作品的书卷气,起到了字表意达, 画龙点睛, 突出画面的效果, 书法在陶瓷作品中的运用, 能使陶瓷作品更具有品味, 更具有欣赏力,更具有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