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博览》: 根据原始的泥片成型法的应用现状而言,笔者将其细化为三种形式:1、泥片贴模法,即依赖陶或木制的模具在成型过程中,如西藏墨竹工卡帕热、安徽泾县陶窑村等。2、泥片镶接法,使用泥板在干燥或半干燥的情况下镶接出各种外形平直的方器或多边的器形,如紫砂方器、方形花盆等。此种制陶(瓷)工艺仅在制陶(瓷)技术相对发达的地区出现,如宜兴和景德镇。3、泥片围筑法,单纯用泥片完成各种陶器造型的方法,它的技术应用相当广泛,如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等,它也是现代陶艺创作中众多艺术家常用的创作手法。
泥片围筑法作为一种成熟的陶艺成型技术,在诸多陶器成型技术中尤其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用泥片围筑的方法创作陶艺,可以不依赖像拉坯机、石膏模具这样的辅助工具,只凭借简单的小工具就可以做出各种造型的器皿或陶瓷雕塑。
由于泥片在成型时被切割、扩张、扭曲等技术动作在泥土表明留下的痕迹,再有泥片之间的叠贴、卷裹的特殊印记,都使得泥片围筑的造型有着鲜明的表现语言。如果将紫砂壶成型中的面与线脚的压光技术运用于器皿的成型,则有更浓郁的东方艺术的形式美感。
现代主义陶艺的起点就是反叛传统的。作为工艺美术的陶艺,建立一种表现性的、个人标识性的、以形式的创新为主要目标的新的陶瓷语言,现代主义强调美的、有意味的形式,强调美的规律和语言本体与陶艺有着天然的契合。陶艺本身对于材料的关注,对于抽象形体的敏感,对于超脱于具体的生活意义之上的细微韵致的把握,都使它便于与现代主义的审美理想获得沟通。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陶艺家中姚永康的世纪娃、罗小平早期的罗汉系列陶艺作品、吴光荣的摔壶系列作品等,就是泥片成型的现代陶艺作品的典范。同样,美国陶艺家CLAIRO CURNEEN也是采用小泥片围筑的方法制作人体雕塑作品,而ANNE CURRIER则采用泥片镶接法制作其硬边风格的陶雕塑。然而,无论是姚永康或CLAIRO CURNEEN,其作品的成立都是建立在作者对于其技术的熟练把握,换言之,他们作品是建立在所拥有的对泥土娴熟把握能力之上的表现出纯粹个性化的风格表现,在这里他们所追求的是技术化了的艺术或者说是艺术化了的技术。这也许就是古人“技进乎道”的境界。
技术的美是一种反映美,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过程中所创作的成果或形式,这一点同艺术美相似。而技术是实践,技术美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客观的工艺美。因此,以阐明艺术本质为创作课题的学问不仅要以美学为基础,还要把由一般技术理论构成的技术哲学作为基础理论,从中寻求根据。泥片的成型工艺在其自成体系成型理论之外所表现出的独具魅力形式与技术交融的审美体验,在训练学生的感悟泥性的思维,及独特技术语言来阐释创作内容都有着其他成型术不可替代的优势。
南京艺术学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本科陶艺教学的课程中安排有紫砂成型课的内容,虽然当时的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按照紫砂工厂学徒的方式上课,但这种尝试还是在将传统工艺引入大学课堂,并跨越狭隘的地域和师徒间传承的界限,无论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工艺文化或将传统工艺运用与实践教学上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但由于传统的紫砂泥片成型工艺过于复杂与严谨,对于大学陶艺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是学习时间或目标上均有冲突,因此,大学课程中的泥片成型课程并非单纯的紫砂成型工艺的教学,而是应该在借鉴紫砂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艺教学的特点,合理简化操作程序,突出泥片成型的独特语言与陶艺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将泥片成型变为规范的成型基础课教学。
传统工艺文化是个积累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总结,摒弃糟粕,提取精华。文化的这种积累、延展的规律是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源。传统文化可以批判,但不可能割断。当我们面对传统的泥片成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时,摒弃糟粕,提取精华就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当多数宜兴陶工明显的失去创造的能力而沉醉在单纯追求繁琐奢华技艺时,也恰好反映出陶艺教育在此处的失败。传统工艺文化的发展需要新的内容的补充才能焕发出新的能量,而这正是我们陶艺教育的新的任务。
参考文献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李露露《泥片贴筑制陶术的“活化石”——黎族制陶工艺调查》
金文伟《论技术与陶艺的形式》
李立新《本是同根生——谈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
孙振华《走出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