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博览》: 海南黎族的泥片成型工艺是先将泥搓成球状,再拍成的泥饼修整后为器物底部,再拍出两块厚泥片围筑在底部泥饼之外侧,筑成敞口的筒状坯体,之后用卵石做内垫,用木拍拍打逐步完成器形,最后搓出泥条安装口沿,用蚌壳刮薄内壁修光表面,陶罐即告制作完成。海南黎族泥片贴筑法的发现,至少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期泥片贴筑法提供了民族学的一种证据。然而,泥片贴筑法同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一样,都在数千年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今天的制陶工艺技术谱系中,都可以找到与其对应但发展完善的工艺形式。如从无轮泥条盘筑、慢轮泥条盘筑、慢轮拉坯到快轮拉坯,是可以从考古与民族学调查中看到一条清晰的工艺进化的线路。但从原始的泥片贴筑法到宜兴的紫砂壶成型工艺的演变过程中,缺少一些考古学的证据。虽然在民族学的调查中,可以找到泥片贴筑法演变的一些轨迹。例如,在云南香格里拉的汤堆村,藏族陶工在其制陶工艺中也普遍使用泥片的成型工艺,值得研究的现象是藏族的泥片成型工艺同宜兴的紫砂壶成型法,无论在成型方式、工具的样式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宜兴的工艺技术处在泥片成型工艺的更高的阶段,其技术程序更加完善与严谨,甚至有过于追求工艺精细而丧失了艺术的完整性之嫌。除了汤堆和宜兴,在安徽琴溪窑所处的泾县陶窑村,也还保留着泥片贴筑的成型的工艺,与汤堆与宜兴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泥片成型过程中要模具的辅助,这同宜兴砂锅、药罐等小件陶器的成型工艺如出一辙,这种保留了原始泥片贴筑工艺中使用模具的技术,实际上给学者对新石器时期泥片贴筑法的争论提供了依据。因为有部分学者认为泥片贴筑法应归入模制法,因为实地的考古调查有证据表明,部分泥片贴筑的陶器的成型是依靠模具的辅助而完成的。在《阳羡茗壶系》之《宜兴瓷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说明时大彬之前的宜兴制陶工艺普遍采用有模具辅助成型的泥片贴筑法,到时大彬悟出其中道理后,紫砂壶制作始弃模而制,但其他的陶器生产却保留了模具的应用,这也明确记录了泥片贴筑工艺演变进化的过程。
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人类发明并掌握,它的应用与发展脱离不了人类社会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就如同明代饮茶习惯的改变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介入,改变了宜兴泥片制陶的工艺,从而完善出一整套制壶工艺文化。技术的进步直接有助于物质、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改善,加速了文明的发展,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面貌。
.在工业革命之前,技术表现为手工劳动者的手艺,是手工艺者世代相传的经验技能,它有着独特的传承方法和发展途径,作为人类造物活动,具有积累的、发展的、延续的特性。随着欧洲近代大工业的兴起,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技术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过去依靠经验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工匠技术被
现代的机械化的工程技术所替代,传统制陶工艺的命运亦然。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即将失去市场的传统工艺文化都面临着命运的改变,一条路是保持现有的状态,慢慢走向历史博物馆,另-条路是将传统工艺部分内容抽离出来加以转化,即将工艺中由技术层面所表现出的材料语言的特征,作为一种艺术的符号追求并将其升华,并释放出隐藏其后的审美的哲学,从而融合进现代陶艺的创作和它面对的艺术市场。由此,已经存在了7000多年的泥片贴筑法的制陶工艺,在陶艺创作及教学的课堂,也就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