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撰稿人陆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摘要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博览》: 即将失去市场的传统工艺文化都面临着命运的改变.一条路是保持现有的状态,慢慢走向历史博物馆, 另一条路是将传统工艺部分内容抽离出来加以转化,即将工艺中由技术层面所表现出的材料语言的特征,作为一种艺术的符号追求并将其升华,并释放出隐藏其后的审美的哲学.从而融合进现代陶艺的创作和它面对的艺术市场、由此.已经存在了7000 多年的泥片贴筑法的制陶工艺,在陶艺创作及教学的课堂,也就有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
传统工艺泥片成型教育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人类发现火的使用并开始适应农耕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后,也就逐步认识了泥土具有可塑性和经烧制后具有一定硬度的特点,陶器随之便应运而生了。
在我国新石器时期早期后段(距今7000-5000年前),制陶术还仅仅停留在手制的阶段。手制普遍采用捏塑法、泥片贴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三种。其中捏塑法与泥条盘筑的制陶工艺在今天仍为西部少数民族陶工所普遍使用,唯独泥片贴筑制陶工艺难觅踪迹,因其在考古文献中也没有准确的工艺研究记录,故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在牟永抗的《关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术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是这样描述泥片贴筑法的:”贴塑法阶段:成型的具体过程现在还很不清楚,已见的标本都不像是在固定的框模中一次成型,很可能先用较软的泥片在某种活动式的框模内贴塑,当胎壁逐层贴塑到一定厚度和高度时,胎泥已相对干燥,再撤除框模而继续成型。或许先分段贴塑成某一形状,再行拼接成器。”而李文杰博士通过自己的实验,在其(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一书中对泥片贴筑法有如下见解:“所谓泥片贴筑法系指将泥料先搓成泥球,再按成泥片,然后经过手捏、拍打或滚压使泥片之间互相粘贴在一起筑成坯体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有两种:大泥片贴筑法,利用数量小、大而厚的泥片贴筑成坯体,泥片之间相互叠压部分很窄。通常用于制作粗放的器物,釜、圜底罐和圜底钵普遍用大泥片贴筑成型。小泥片贴筑法,用数量很多、小而薄的泥片贴筑成一件器物,泥片之间相互叠压部分很宽,从表面和断面可以看到多层次斜向叠压的现象,通常用于制作精致的器物”。
从二位学者著作中的描述可见对新石器时期泥片贴筑法的见解有些分歧。但在199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在海南中部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调查时却发现了还正在使用的类似新石器时期的泥片贴筑制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