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陶艺作品
虽然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陶艺作品,但就整体而言仍有不少的问题:
作品风格不够多样化。我们可以找出近几年的所有展览图录和出版的书籍、图册作一个概览,抽象象征和抽象表现风格的作品占了绝对的主流,雕塑性人物作品也不在少数,而在艺术界早已不新鲜的波普风格、极限主义、理性主义、超写实主义、观念艺术等却并不多见,装置艺术也徒有其表,轻松、幽默、调侃更是远离这些“先锋”陶艺家。我并不是说中国的现、当代陶艺必须要拥有这些艺术风格,但风格单调至少是不利于艺术发
既缺乏反映时代的“大作品”,也缺乏值得品味的“经典”小品。中国现、当代陶艺虽然也具有不少新的内容和形式,但却不多见反映时代问题的作品,更不要说在思想和观念上都值得称道的“大作品”,这一点远不如画家们。没有大作品,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客观理由,比如来自工艺、材料、烧成、运输、陈列等多方面的限制,但在技艺和材质上精益求精,既维系着传统又形式新颖,体现属于陶瓷所特有的技艺、材质之美并值得把玩和品味的“经典”时尚小品也没有,就有些说不过去。尤其是在容器性陶艺和装饰性语言的创新上落后于文化传统不如我们久远的日本及欧美许多国家,就更让我们不能理直气壮了。我们在看着这些今日的展览和作品集时,如果有人说这属于20世纪80年代,估计我们无法运用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美学特征来反驳,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缺乏深情关注。
材料、釉料、烧成的单一和单薄,使中国的现、当代陶艺显得缺乏创造性。中国当代陶艺家的技术不能说不如外国的陶艺家,可为什么我们的陶艺家们大多是在形态上做文章,而且赋予粘土所构成的造型太多的内容,使作品无法承受而显得不伦不类和沉重不堪。实际上仅靠形态的创新来形成自己的作品面貌,只是陶艺创作的一个方面,而且在这方面未必会有优于其它材料的地方,充分利用陶艺所独有的釉料和烧成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才是重要的。这个问题许多陶艺家不是不知道,但是要想在釉料和烧成上有所突破存在着相当的难度,这个难度不是对艺术家的能力而言,主要是条件的制约。而缺乏这些层面的研究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属于陶艺的优势和魅力,“新语言”和“新形式”是艺术家创造力的表征,失去了优势的陶艺当然无法多方位地展现自己,陶艺家也就容易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和在世界陶艺交流中失去其丰富性。
熟悉的面孔和熟悉的作品显出中国当代陶艺缺乏生气又后继乏人。当代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新”字,新风格、新材料、新形式、新观念、新手法、新媒体,所有的“新”最终是体现在新人和新作品上。我们较少在艺术界见到这样一种现象:近十年来的大部分展览和活动差不多都是同一拨人,且他们的作品有些并无太大的突破和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些艺术家充满“活力”,作品具有“高水准”,但缺乏有才能的新人加入和参与,对一种文化现象来说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命运攸关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