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正视陶瓷媒介的文化身份和传统文脉不仅不能导致一种封闭的语言观,相反只有和一种更开放和多元的语言观相结合,作为传统媒材的陶瓷才能更加呈现出新的活力。
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陶瓷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语言和审美形态。由于物质媒材的天然性质,即水、火、土与人类源远流长的亲和关系;陶土、釉料的可自由发挥度与烧制方式带来的不可预期性的奇妙结合,给艺术家的灵感、想象和智慧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活动空间,使技艺、激情和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其中。但是,对于陶瓷媒介而言,所有这些不应成为一种桎梏。在当下,陶瓷媒介的语言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如何获得既能和当代生活方式、体验相匹配,又同时具备东方气质和传统文脉的意义传达功能的语言形态。也正是这种内在的语言发展逻辑,要求我们的创造和研究摆脱对所谓泥性和陶性的本质主义执着,将目光投射到更丰富多彩的当代视觉艺术的成果上。与此相关,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体作品的造型和自我表现等问题以外,陶瓷还将面临的问题包括作品和作品存在的现场空间的关系、陶瓷的传统质感和现代生活的关系、以及陶瓷的视觉呈现和现代视觉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陶瓷和装置、行为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内在和外在结合也就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言而喻这必将赋予陶瓷媒介更大的表达空间。
总而言之,作为传统媒介的现代陶艺,在当代社会中的处境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它的机遇存在于我们对其文化位置和性质的深刻理解之中,在于非本质主义的开放语言观。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必须和当代文化问题以及当代生活方式、视觉体验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将以手工性个体创造为基本特征的陶瓷艺术,从本质上说无法和当代社会的文化生产相抗衡,但是它必定能在以机械复制和重复为特点的当代文化工业鞭长莫及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完成些贪图轰动、规模和刺激的当代图像所不能完成的文化使命。
3.构筑多元化的现代陶瓷艺术批评观【33】
还有许多现代陶艺批评的建设是在若干拼凑起来的历史理论和哲学术语中展开自己的意识形态运作。这一种为了适合社会功利要求和角色定位,在实在论本质主义之类的行而上学传统那里获得思想资源和学理依据,并以此构成自身的价值信念和话语方式,这种可实证性是指能被文献和逻辑证明的事实,在陶艺批评中则是可以被经验证明的事实,也是批评家对作品美感经验的把握,但是观念陶艺批评由此被先念的规定为一个具有深度模式的二元结构符号,由对应范畴组成:形式与内容,语言和终极,现象与本质,后天经验与先天范畴,当下与历史等等。在陶艺创作意识形态幻觉中,这些范畴不在是人为的语言约定关系,而成为先天被赋予的后者对前者决定关系的模式,现代陶艺就变成仅仅是终极真理,实在,历史在场的一个证明。现代陶艺语言仅仅是一种指称性的符号活动,其价值决定于对实在的表达与水平。这种批评也主要集中在对实在意义的挖掘,设置,剥离和阐释上。它倾向于一套神学式的整体性话语模式,以此试图垄断意义的解释权,过分地把现代陶艺置于历史背景和风格上加以评价,极大忽略了艺术对当下语境,生存经验和文体共时性的阐释和研究,批评的标准仍未逃出旧历史主义超级标准之外。
现代陶艺批评最终未成规模的原因,有旧历史主义批评话语对陶艺批评言说的制约,使得难以构建现代陶艺批评话语,从而无法将批评话语的转换,显然仍停留于构想阶段。而旧历史主义批评话语已不能概括书写当下陶艺的处境和观念陶艺的实践。而真正展现批评视角从本土经验出发,在这基础上借用西方后结构主义,语用学等新的知识,方法来重建批评话语,构造出必要的理论背景,并以此表示和传统陶瓷批评完全不同的价值立场,话语和方法论。
90年代观念艺术的多元价值观,模糊意义论的及话语的结构实践对现代陶艺批评建构成为一种召唤重改旧历史批评的呆滞和木纳,以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维持根斯坦的语用学理论,后结构主义哲学和言语理论当基础的世界性批评主流试图为当代观念陶艺实践提供一个理论背景。【35】
构筑新的现代陶艺批评观,重建一种历史态度和方法就十分有必要,历史不再是旧历史主义的“超级所指”即超历史的价值构造,也不是解构化文本的所指游戏和主体历史的“踪迹”,“片断”,而是我们当代人基于生存语境和问题所重建的历史叙事及价值观??文化记忆,历史将被植入文本。个人话语,社会话语和历史话语在批评的阐释图中组成有效的循环与复杂的辩论关系,以此分析,阐释当代陶瓷艺术,既避免了旧历史主义的死灰复燃,又拒绝了解构文体的所指游戏和话语的个人主义倾向。
现代陶艺批评也正是沿着这样的过程,陶艺家们采用新的个人话语阐释,以独特的审美形式语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但这绝非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对现实问题的想象态的解决和价值判断。形式革命,话语解放对现实的关注中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从这开始由个人话语向社会话语阐释循环。在现代陶艺领域里,一种历史叙事建立意味着能指系统的价值态度。
坚持“文化”和“技术”这两个综合价值的取向,并使新一代批评在新的知识立场对“批评性”这一传统品格的维护,才使现代陶艺创作表面上与传统陶艺知识的断裂和内在精神的延续微妙的构成了当下批评的关系。
结语
许多叙述现代陶艺史的方式似乎渐渐成了趋同的公式,背景阐述、艺术思潮或流派、陶艺家生平及代表作。但雷同的结果使陶艺史研究成为看似客观实则生硬的诸种论断的堆砌,而远离使真实艺术世界的凸现。赫伯特。里德就此表达了它那无尽远见的艺术史观: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的历史。[]由此推算陶艺史也不过为视觉语言的发展过程,事实也表明从现代的艺术哲学到艺术的创作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了所谓语言的意识。同时由陶艺家苦心孤诣地营建的艺术世界造就其语义的丰富性,艺术表现而具备了语义功能使得对视觉语言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成为陶艺史乃至现代艺术史的热点。在陶艺史的背景上所考察的视觉语言的问题总是和视觉的革命性质联系在一起,对于以视觉语言进化为主轴的陶瓷艺术史研究依然要呼吁多元化的切入态度,因为任何语言形态并非幻想中的纯净存在,它涉及方向就包容着许多的可能性联系,对此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传统方法仍可拥有广泛的天地。但从发生和发展的视角深入到视觉语言进化的内在主体性奥秘之中并予以剖示,对此现代心理学则是责无旁贷的主角。在陶瓷艺术史背景上所展开的视觉语言的研究,由于其最为贴近艺术的本性和特征,终将是艺术思潮中的弄潮儿。
注释
【1】 见丁宁《绵延之维》三联书店1997
【2】 见李正文《中国现代陶艺事件简录》载《美术文献》1997年第10辑
【3】 见左正尧《超越泥性》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4】 见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与方法论》载《新美术》2001年第一期
【5】 见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与方法论》
【6】 [实验心理学]-见费舍尔实验心理学
【7】 [图像学旨在研究隐含在视觉图式中的稳定意义模式,近似于符号学]
【8】 见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与方法论》
【9】 [形式分析是对抽象艺术的反应,图像学是对艺术中的象征主义的反应。]
【10】 [见高铭潞《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1】 [见白明: 《世界现代陶艺漫谈》载《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江西美术出版社]
【12】 见贾方舟《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的现代陶艺》载《美术文献》2001年第22期
【13】 [详见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载《文艺研究》2003.1 P114]
【14】 见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 釉下装饰涵盖成瓷前所有坯釉的装饰工艺,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铁锈花、玲珑、刻划花、薄胎、绞胎、色泥等;釉上装饰涵指成瓷后所有的瓷上装饰工艺,诸如粉彩、新彩、墨彩、广彩、喷刷花、堆雕金、刻瓷等。
[16]见《历史有意义吗?》载《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7]见丁宁:〈绵延之维〉三联书店 1997年
[18]见瓦萨里:〈名人传〉
[19] 见丁宁:〈绵延之维〉三联书店 1997年
[20]见[日] 岩井宽《境界线的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21]见邓白:《中国美术 陶瓷卷 》总论
[22]见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中国的瓷器》 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
[23]见杨永善:〈中国现代民间陶瓷〉载《中国民间陶瓷》五卷本 江西美术出版社
[24] [见冯先铭:《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一期]
[25]见周光真:《今日美国陶泥家》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26]见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 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
[27]见陈池瑜:《艺术文章写作技巧》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
[28]见白明:《关于中国现、当代陶艺的思考》载《文艺研究》2003年1期
[29]见易英:《走向纯艺术之路》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出版
[30]见迪新:《纯化陶艺语言的探索》载《江苏画刊》及吕品昌陶艺网
[31]见皮道坚:《拓宽眼界的当代陶艺》中国陶艺在线网
[32]见皮道坚:《作为传统媒介的》 中国佛山国际陶艺研讨会报告
[33]见拙文:《中国当代陶艺的批评视角和文化选择》载〈华中美术〉2002年第4期
[34]本文借助了张晓凌在〈解构与重建的诗学〉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年
参考书目:
《感受泥性》 广东美术馆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7
《美术文献》?中国现代陶艺专辑 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7
《超越泥性》 左正尧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1
《今日美国陶泥家》 周光真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5
《中国美术全集?陶瓷卷》
《中国民间陶瓷》五卷本 江西美术出版社
《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熊廖 1989.11
《中国陶瓷》 冯先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中国陶瓷美术史》 熊廖 紫禁城出版社 1993.
《中国现代美术学史》陈池瑜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2.
《艺术与历史》 曹意强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1.1
《接受之维》 丁宁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10
《绵延之维》 丁宁 三联出版社 1997.8
《境界线的美学》[日] 岩井宽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6
《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 浙江摄影出版社 范景中 1989.3
《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1
(作者200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现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本文为学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