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局面,职工群众仍不忘尽一切努力为企业的生存而辛勤劳动。在此期间,他们生产了一批批工农兵塑像,塑造了一座座二至四米的巨型伟人塑像,创作了每朵直径二至三米的大型葵花群雕。自己动手开山挖土,挑砖运瓦,建造了一幢特大窑房,充分显示了瓷雕工人的拼搏精神和创造精神。
1969年秋,市革委决定把雕塑瓷厂改为灯泡厂,最多只留用二百名职工,其余的全部遣散下放。然而由于当时企业领导人的据理力争,终于争回了企业的生存权利。为了解决企业和568名职工群众的生存,曾不得已地设想过改产问题。后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抽出部分职工改产低压电瓷珠和高频瓷。直到1972年恢复传统人物瓷之后才下马。
[NextPage
自从20世纪50年代该厂先于国内第一家研制成功乳胶瓷手模具,结束该模具年年依赖进口的历史以来,全国各乳胶行业纷纷争相来该厂订货。在传统瓷雕禁止生产的情况下,几乎成了企业生存和职工生活的重要乃至唯一的依靠。各任领导和广大干群都十分重视。1969年底,召开了运动后的第一次订货会,订货额达三十余万元。之后,每年都有所发展,生产规模也由60人左右增加到80人左右。进入1975年后,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由四个班组80余人增加到6个班组120-130人。从此,工业瓷一年年大踏步前进,1975年和1976年两年间,便创产值近200万元之多!
由于空前浩劫的破坏和摧残,传统瓷雕这朵艺术之花,虽于1970年起先后分三批恢复生产,但始终都是风风雨雨,步履蹒跚。直到1973年2月8日,邓小平同志偕夫人来该厂参观回京后恢复工作,抓紧国民经济建设,传统瓷雕的命运才稍有好转。随后工人克服模种模型被破坏的种种困难,努力设计创新和描制恢复了不少传统人物瓷雕品种。如六十多英寸大型“三星”、“天女散花”、“观音”和“寿童扛桃”等高档作品。“牡丹仙子”、“松鹤延年”,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如灯台、烟缸等有了空前的发展。大量创作投产和投放市场,深受顾客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