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现状面前,所有同学都共同经历了几个人生阶段。第一阶段,是挣扎期。面对这种无法实现自己愿望的现实,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都在努力摆脱这种命运,尽量向自己所学的专业靠拢一点,各人挣扎的时间或长或短,最早的几年之后就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晚的则挣扎了十余年甚至半生,直至退休才能了却心愿。除景德镇几位同学回归了陶瓷行业外,其他同学大部分都进入文化馆、群艺馆、各类学校或其他工艺美术行业,与所学的陶瓷专业虽然不完全吻合,但基本是一个方向了。第二个阶段,是面对现实期,有的已经归了宗,有的仍未实现自己的最低目标,但青年时期的血气已荡然无存了,绝大部分同学都只能面对现实,一面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一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几年内大多数都成了单位的行政和业务骨干,有了一定的业绩成果。第三阶段,则是专业复苏期,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事情,大家都已走过了生命中的黄金时期,都是爷爷、奶奶辈了,各自的本职工作都临近谢幕了,所以,有些同学又有点不安分,有点返老还童了,还在叨念事业上的“初恋情人”,如刘珊涞就曾到景德镇住上一段时间,过了一把画瓷瘾,黄俭农着手编著《中国当代陶瓷名家作品赏析》,李纪彬也准备了一大把陶瓷画稿,这一阶段,为实现圆梦活动,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第四阶段,就是圆梦期。红楼圆梦,酝酿的时间很长。除本班的这些特殊情况外,63届第一任班主任龚龙水老师起了纽带作用。有的同学来到景德镇,龚老师就邀集在景德镇的同学一道聚会,给外来的同学提供生活和工作条件。20 03年,贝伟民接下了陶瓷学院的亮化工程,聂冬根协助施工,杨曙光又为水墨陶瓷画的深入发展常来景德镇购置物资和器材,三人就经常谈到本班外地同学退休后的时光打发问题,希望大家都不要在麻将桌上消耗晚年光阴,最好能回到景德镇,重整旗鼓,重操旧业,但不设定任何目标,只要心情愉快,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后向龚老师汇报了这个想法,得到了龚老师的全力支持。贝伟民还曾经租赁过一套住房,作为同学聚会之场所,并准备为该场所命名。杨曙光曾刻过一方“红楼票友”的印章,所以准备以“红楼票友村”或“红楼票友社”的名称来组合本班同学,还草拟了红楼票友村活动简章。后有的同学认为大家是正规学陶瓷的,用票友来界定身份还是不妥,所以也曾改用过“红楼游子社”、“红楼赤子馆”等多种称呼,虽未最后定型,但总离不开当年学习、生活了五年多的教学楼——红楼。2008年陶瓷学院50周年校庆时,又再次议到了回景德镇创作的话题。之后不久,黄俭农、杨曙光也来到景德镇长住,静下心来进行陶瓷绘画创作。再晚些时候,李纪彬、王文清和另两个班级的管兆平、邹家驹也来到景德镇画瓷,渐渐就形成了一批作品。此时,龚龙水老师就提议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红楼学子们的作品在景德镇展示一次,请老师和行家们来批评指正。大家也一致认为,这是将半个世纪前大家只能在梦中见到的美妙情景变为现实的难得机会,所以将此次展览命名为“红楼圆梦陶瓷艺术作品展”。同时还将这一想法向陶瓷学院原办公室副主任王庆生作了汇报,并得到了原党委书记肖任贤、副院长陈雨前的理解和支持,陈雨前副院长还指示要以陶瓷学院校友会为主办单位,由王庆生负责上下联络及展出中大方案的安排,谭秋宁负责承办方的各项具体工作。在实施中,王庆生认为这个活动应该有连续性,建议冠以“首届”二字。2010年11月8日,“首届红楼圆梦陶瓷艺术作品展”在陶瓷学院国际陶艺交流中心举行开幕式,共展出以63届师生为主体的12人的83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