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南,名陔,字冲南,生于1872年,江西南昌人。徐仲南自少时瓷店学徒,毕生从事陶瓷绘画,在他近70年的从艺生涯里,无论花鸟草虫,还是人物山水,均有涉猎,无不精到。徐仲南青年时期以画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又偏重于松竹,尤其喜爱画竹,可谓对竹情有独钟,自号“竹里老人”。
幼年时期的徐仲南,家境贫寒,仅靠父亲帮人做瓷器生意,跑脚赚钱维持家庭生活,他仅读了几年私塾。十岁时,父亲把他送入南昌瓷器店学习画瓷器,三年出师后,在南昌受雇画瓷。徐仲南对画艺孜孜以求,勤学苦练,他广交画友,还得与南昌的文人画士和释门画僧结识、交游,开阔了眼界,日积月累,画技有了长足的进步。他文人派画风影响较多,深受扬州八怪黄慎人物画法影响,并以其笔意入画,创作人物瓷画,如《东篱采菊图》粉彩瓷板画题款,径直书拟黄慎笔法。当时由于父亲年老无力做事,家庭的生活重担落在他身上。光靠自己帮人画瓷器赚几个钱维持家庭生活实在艰难,而他又不愿放弃这种职业。好在徐仲南声名渐显,求画者日众,遂以卖画所得贩瓷器销往式汉,经朋友介绍到汉口一家瓷器店管事,后又与人合伙开一家画瓷店,自画自卖,开“改良瓷店”之先河,收入渐丰。
徐仲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陶瓷绘画技艺,还十分注重开阔艺术视野以提高艺术修养。中年以后见识了更多的古人书画佳作,并反复揣摩临写,尤为欣赏文人画派作品,如宋代文同、苏轼,清代黄慎、石涛、戴熙等。北宋中期的文人画家文同,将诗歌的意象嫁接至艺术,以所绘梅竹来象征纯洁、虚心、气节、操守,这对徐仲南的人品与画品影响至深。徐仲南还研习鹿床居士戴熙所画的山水,笔墨虽似戴熙,但丘壑意境却是自己独有的,画之风骨、格调均来自其秉赋与生活。徐仲南画竹亦得戴熙神韵,可是笔法更为松快洒脱,并直取北宋米家皴法画竹石,自成一格。正是如此,才形成了他清逸古雅的艺术风格。
1911年徐仲南重返南昌卖画。但他觉得这还不是长远之计,为了实现自己一生投身陶瓷美术事业的志愿,毅然来到全国的陶瓷创作中心—景德镇专心画瓷。
在专业绘瓷中,徐仲南刻苦钻研,他继承传统,博采众长,自己栽松种竹,对着它们反复观察,早晚写生,所以松竹入画,气韵生动。徐仲南的作品受清代画家戴熙的影响较深,其构图、用笔、设色与戴熙同出一辙,同时,又受海上画派和南宋文人画家东坡居士的影响。瓷画技艺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1918年,徐仲南受江西瓷业公司之聘,担任瓷业美术管理。然而,洁身自好的他与当时的风尚格格不入,难以迎合当局者,不久便辞去职务。由于徐仲南在景德镇瓷艺界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当时颇负盛名的王琦等人志同道合,1922年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成立时,徐仲南应邀入社。
1928年,王琦等人发起成立“月圆会”,邀请志同道合者配画作诗,研讨画艺,人称“珠山八友”。徐仲南时年56岁,为八友中最年长者。徐仲南以毕生精力投入陶瓷绘画创作。就在徐仲南的陶瓷艺术走向巅峰时期,“七七”事变的枪炮声惊破了他的创作梦。为支援前线抗日将士,他在御窑旧址发起义卖。武汉保卫战爆发,冒着日机轰炸,乘船从汉口返回九江,途中解囊救助一位奔赴抗日前线的共产党员。
徐仲南作画,在用笔上有他的特点,能兼用粗细、浓淡、软硬不同笔法。挥洒自如,不加烘染,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他画的人物,神形兼备,呼之欲出;画的山水,层次丰富,意境高深;画松则苍劲繁茂,画竹则秀气冲天,一枝一干,都画得有气势,有性格。尤其是他画的小米竹更为精美,笔法劲拔而秀丽,飘逸而婉约。他喜画赤竹,红竹白瓷,对比鲜明。例如他所作的《松林溪水》,画面景象朴素,泼密的松林,和淡淡云雾形成强烈的对此,一股清泉自松林深处泻出,使人感到有无限乐趣。再如《竹石》一画,岩石和竹枝雄健有力,笔法跳动而紧凑自然。细品徐仲南的竹石图,既有古人之笔姿墨趣,更具自然之精神风貌;既给人以满目生趣,更使人感受远离尘嚣的幽静,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他60岁以后的竹石图多题以行书诗文。《潇湘雨》粉彩瓷板画题诗曰:“曾记潇湘系短篷,隔江烟雨翠重重。惊雷忽报春消息,一夜灵根长箨龙。”《溪竹图》题诗曰:“吴松江水似清湘,烟雨孤篷道路长。写出无声断肠句,鹧鸪啼处竹苍苍。”则写得情思缠绵,婉约凄美。徐仲南的书法笔力劲健,墨色饱满,显得苍润俊朗。他的诗、书、画在其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给人一种清逸高洁的感受。邓白先生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总论中提及徐仲南的《风竹图》粉彩瓷板画等作品时,盛赞“这些作品技巧熟练,格调高雅,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力求运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意境和诗词题跋等手法与陶瓷彩绘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