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由时光过去了一百多年,已经化作一缕青烟的程门依旧是公认的浅绛彩第一大家。
浅绛彩因程门而风声鹤唳,自清代咸丰末年出现,风行整个中国达七八十年之久,而后又迅速衰退,以至绝迹。时至今日,这种工艺早已失传、着色浅淡且难以保存的瓷器,已经难觅踪影而身价百倍了。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一个瓷器品种就经历了从热到冷直至衰亡、而后又广受追捧的大起大落,在中国几千年的制瓷史上极为罕见。程门从此不被超越的传奇色彩也越来越浓重……
消失的浅绛彩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 —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于水墨山水之处,独创了一种以水墨勾画轮廓,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浅绛山水画。这种浅绛山水,比水墨山水色彩更丰富,但又不失水墨山水的雅致幽淡。到晚清,黄公望的同乡—— — 一批景德镇的黔县籍绘瓷艺人借鉴这种画风,用黑色釉料在白色瓷上绘制纹饰,再染淡赭和少许水绿、草绿、淡紫等彩料,创烧出一种新的低温釉上彩—— —浅绛彩。
浅绛彩大约出现于清代咸丰末年,此后七八十年,曾经风行整个中国,而后又迅速衰退,以至绝迹。
一个瓷器品种就经历了从热到冷直至衰亡、而后又广受追捧的大起大落,在中国几千年的制瓷史上极为罕见。其衰败的原因何在呢?关于浅绛彩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然而,有人则将太平天国起义与浅绛彩的出现进行了关联。
1855年,太平军攻下江西,在景德镇前后管辖 达七年之久,这对景德镇的制瓷业来说,是一个灭顶之灾。御窑被烧毁,库存瓷样和资料散失一空。避过杀身之祸的御窑厂画师们,又面临生计之困,除了烧制瓷器以外,他们一无所长,只能重操旧业。为降低成本,他们选择放弃费工费料、烧造难度大的青花、粉彩,而选择省工省料的浅绛彩,在日用粗瓷上画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号,低温烧造成后即可待价而沽。署名,也许对于他们而言,只不过是借御窑画师名号促销的手段,但这一做法却使绘瓷人的身份和地位,在此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