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民窑雅器       ★★★ 【字体: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民窑雅器

作者:曹新民   文章出处:陶瓷研究   更新时间:2005-6-29 17:11:31 
 

                                 民窑雅器

 

特邀嘉宾: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邱含

qiuhan0805e.jpg (41782 字节) qiuhan0805a.jpg (25690 字节) qiuhan0805f.jpg (27092 字节) 

Z:  老师,上次您介绍了官窑以及官窑烧造的御器,今天能不能给我讲讲景德镇的民窑和民窑瓷器的特点?

B:  好哇。其实呀,官窑是在民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确切的说,是先有民窑,然后才有官窑。而官窑与民窑的分别,则是在宋代才有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记载:“自宋以来已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者,由官监制以进上方备赏赉者也。民窑又名客贷,民间所通用者也。”这就是两者产品的区别。

Z:  民窑它是怎样衍生和发展的呢?

B:  考古学的资料首先证明陶器是妇女发明的。早期的陶工就是女性。民族学得考证也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妇女不仅是陶工,在物质生产中占据优势;而且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占有统治地位。到了父系社会,传说神农也制作陶器。据《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太平御览》也说“神农耕而作陶。”

Z:  神农是远古时代传说中的农神和医神。而舜是三皇五帝中的帝王之一。《墨子·尚贤下》记载:“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连孔子也称赞说“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因此北方的陶工们都尊之为“大舜”,称之为“陶神”。看来“耕且陶焉”是古时陶瓷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表明了农业和陶瓷业的相互关系。

B:  对。那时的陶器制作是以家庭或村落为劳动组合形式的。在我国云南景洪傣族的曼斗寨,至今还保留了家庭妇女制陶的情景。从选挖陶土、制作陶坯,直到烧成出售,都是由妇女担任,男子是不过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从陶器到瓷器也有了质的提高和工艺的要求,加上配套生产设施的增加和劳动强度的加大,于是男子参与瓷器的生产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这样,就有了以“窑”为单位的劳动组合形式。景德镇“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有《陶录》记载,瓷器烧造“始于汉世”。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黄而糙,或微黑。碗中心及底足皆无釉,盖其入窑时,必数碗叠装一匣烧故也。”可见景德镇早期的瓷器质量较低,多少还处于“耕且陶焉”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制瓷手工业还联系在一起,所烧造的产品主要是卖给当代的居民,也即“只供迩俗粗用”而已。

Z: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我想,景德镇制瓷业也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B:  由于商品市场经济的扩大和社会需求量的增加,产品的质与量的提升,自然就有了劳动组合形式的调整及择取。生产规模不能再停留在家庭式的规模内,从业人员也不局限于家庭成员,生产时间也不能仅限于农闲季节,这样势必把制瓷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生产人员也势必固定下来,按照陶瓷工艺流程也势必有了大致的分工。所有这些,就有了以瓷为业的经济体——“民窑”,这就是民窑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

Z:  根据史料评述,在唐代,全国制瓷业已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区域特色,可谓群雄争霸,百花争艳。景德镇瓷系也属于“青瓷系列”之内,这其中的民窑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B:  唐代景德镇民窑以“陶窑”、“霍窑”为代表。这是以家族之姓冠名的民窑。陶窑的业主叫陶玉,他烧造的瓷器达到“莹缜如玉”的程度,质量已接近珍贵的玉器,当时被誉为“假玉器”;霍窑的业主叫霍仲初,烧制的也是素色瓷,但“土腻质薄”,被称作“霍器”。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颁发诏令,指名要霍、陶二窑“制器进御”。这固然反映了景德镇瓷器的品质精良,但也暴露了封建朝廷对民窑的肆意盘剥。

Z: 唐代景德镇民窑的窑址在什么地方?

B: 到目前为止,霍窑和陶窑的遗址还没有发现.但是在石虎湾、杨梅亭、湖田村、黄泥头等许多地方,发现了唐末、五代的窑址。从分布的大量的残留碎片来看,足以窥见当时瓷业的规模和霍窑,陶窑的端倪。

Z: 在宋代有五大名窑之说,为什么景德镇窑没有名列其中呢?

B: 宋代的五大名窑指官、哥、汝、定、钧,只有哥窑是南方窑,其它的都是北方窑。但是景德镇民窑也有仿制。如《陶雅》中说:民窑“仿钧之紫,漫晕其半”。《陶录》说:“有专仿户,今惟兼仿碎器户亦造,若厂仿者尤佳”,这是仿造哥窑的瓷器。甚至还有专仿定窑的窑户,出品的瓷器类似北方定窑瓷,被称为”南定窑“。更重要的是,景德镇民窑创烧出一种介于白瓷与青瓷之间的”青白瓷“。这种瓷器的釉色青中有白,白中泛青,由于瓷质细薄,刻划的花纹映照见影,所以也有俗称“影青”、“隐青”、“印青”等。宋代烧造青白瓷的民窑基本上分布在东河和南河流域,以湘湖、黄泥头、南市街、湖田和柳家湾为代表。这个时期的景德镇民间窑场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诚如蒋祈在《陶记》中所说:“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埏垣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生产规模之大、产品销路之广、工艺水平和装饰技巧之高、品种规格之多,表明民窑制瓷业的繁荣及经济实力的壮大。朝廷为此特地设立了瓷窑博易务,在民窑较为集中的湘湖设立湘湖务,湖田窑区设立湖田市,等等。这种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加强对民窑的税课管理。

Z:  元代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他们是怎样管理民窑的?

B: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元,改宋监镇官为提领,至泰定后,又以本路总管监陶,皆有命则供,否,则止,税课而已,故惟民窑著盛。”也就是说:“元之进御器,民所供造。”“所贡者俱千中选十,百中挑一,终非民器可逮。”由此可见,元代朝廷的御用瓷,绝大部分是由民窑所承担的。由于朝廷对民窑生产没有太多的限制,所以民窑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从而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发展,釉里红瓷成功地创烧。这些瓷器不仅“行于九域”,而且还“施及外洋”,成为元代外贸出口的大宗产品。

Z:  景德镇民窑到了明代,据说达到了鼎盛阶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B:  宋元时期,景德镇的民窑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但还不具备工场手工业存在的条件,基本上还是“陶氓食工,不受艺佣”。这时属于独立手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逐渐形成了,只要雇主拥有最低限额数量的资本,只要有自由劳动者也就是具有一定制瓷技术的求业工人存在,新的民窑工场就有产生和发展的可能。但是,这样的条件在明代初期还不具备。因为朱明王朝实行传统的匠役制,包括陶瓷手工业者都被固定下来而世代延袭。所谓“工之子,恒为工”。他们被称为匠户,他们的户籍被列为匠籍,常常被征发去服役,称为匠役。其人身依附于官府,工作受制于行会。尽管宋元以来景德镇瓷业中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允许的生产形式和社会形式的限制,不可能出现象欧洲那样的工场手工业,而只能先出现官办形式的制瓷工场手工业,这就是御器厂。

Z:  御器厂是官窑,它对民窑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制约吗?

B:当然有。御器厂有雄厚的经济来源;有在匠户制度下众多的轮流执役的手工劳动者,占用了最熟练的技术工匠;垄断了优质的制瓷原料并限制民窑的产品品种;譬如:在正统三年和正统十一年,朝廷曾两次下令禁止民窑烧造“天圆地方”瓷和龙纹瓷,违者处以极刑。尤其是采用了“官搭民烧”的方法盘剥民窑。这些对民窑的生存都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和阻碍。即便是这样,明代民窑的制瓷业仍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明代后期甚至出现了“官民竞市”的局面。

Z:这“官搭民烧”是怎么回事?

B:宋元期间,景德镇民营瓷业逐渐吸收省内外各大名窑的烧造技术和工艺技法,收容了不少来自名窑产瓷区的能工巧匠,这种积蓄是民窑崛起必不可少的条件,大小不仅强化了技术优势,而且增强了产品竞争的实力。在御器厂贡瓷出现批量大、工期短的情况下,也由朝廷工部颁发民窑烧造“钦限”瓷的额定任务。这就是“官搭民烧”制。据《江西大志》记载:“部限瓷器,不预散窑。钦限瓷器,宦官每分派散窑,其能成器者,受嘱而择之。不能成器者,责以必办,不能办,则官方悬高价以市之,民窑之所以困也。”这就是说,民窑被强制性地烧造御用瓷,成器后,要经过御器厂督陶官的挑选并百般刁难。如烧造不合标准,御器厂就将自己烧造的瓷器高价卖给民窑,让民窑用这些买来的瓷器再上交给御器厂以完成钦限任务。在名义上,“官搭民烧”是要付给工钱的,但是也低得可怜。例如,御器厂烧造青花大样龙缸,每口估价银是58两8钱,但民窑烧造同样规格,同样质量的青花大样龙缸只付23两。在烧造青花瓷器时,由于民窑没有上等青料,必须出钱购买,而督陶官则“以低青给诸窑,追加其值”。所以说,明代末期的“官搭民烧”对景德镇民窑既是一种经济压力,也是一个从重压中奋起的机遇。

Z: 据史料记载,由于明王朝的匠役制,工匠们不堪重负,景泰年间,往往以怠工、失班、隐冒和逃亡的方式来发泄不满和反抗,甚至在北京军器局的逃亡者也达到了3000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嘉靖皇帝下令“以银代役”,解放了80%的班匠,这就意味着中国两千多年官办的手工业场开始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B:  可不是吗。嘉靖二十六年,江西布政使给朝廷的奏章中说,景德镇御器厂工匠逃匿,“鲜红桌器,拘获高匠,重悬赏格,烧造未成。”这也说明了封建的匠役制给官窑造成的强大冲击力。但反过来说,却使民窑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就是随着匠役制的解体,工匠们或受雇于民窑,或自立门户。嘉靖四十二年,景德镇已是“主客无虑十余万”,其中以陶为业者便达万人。“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可见,民窑也实行了雇佣劳动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工场和作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所谓“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分工协作表明了民营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在民窑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则是民营瓷业在明代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重要标志。

Z: 伴随着民窑的不断发展的历程,景德镇一定会出现一些民窑和名匠。

B:  明代民窑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名窑和能工巧匠,他们名不见经传,我们只能从一些裨官野史和口碑流传中,获得一鳞半爪的印象。其中杰出的有崔公窑,业主叫崔国懋,是嘉隆间人,其瓷多仿宣成窑器。瓷质精良及彩饰精美和宣德、成化官窑的程度几可媲美,尤以青花瓷殊佳,被认为是当时民窑之寇。另有周窑,窑主是周丹泉,仿制古窑器常常以假乱真,其成色质地与官窑制品没有任何差别。还有一个最出名的叫“壶公窑”。窑主姓吴名昊十九,别号壶隐道人,江西浮梁人。他制作的脱胎瓷薄如蛋幕,一枚仅半铢,还不到1克的重量,是轻若浮云,薄似蝉翼,被后人列为“天下九大登峰造极瓷品”之一。此外在南市街有“小南窑”。《陶录》记载说:“镇有小南窑,明末烧造窑独小,制如蛙伏,当时呼蛤蟆窑。”这是典型的制作民用瓷的民窑。民窑主制产品以饭器为主,其中流行最广最久的,是以青花彩饰的渣胎碗、蓝边碗之类的粗瓷,还有一种坦而浅的青白色的宋式斗笠碗,都曾盛行一时,甚至到了清末民初,仍相沿不衰。

Z:  我听说到了清代,还出现了“官民竞市”的局面。

B:  是有这么回事。在清代,皇家用瓷业采用了“官搭民烧”的政策,这就使民窑逐步掌握了宫廷秘瓷的工艺技法,也使民仿官的制品不可避免地流入古董市场,进而刺激了民窑产品的流向。据《陶雅》评论说:“康熙彩盘边作古锦纹而开光,三五中绘花枝者,皆客货也。”康窑佳式之瓶以观音尊、大棒锤为最多,然多系客货。”“客货有款,官窑无款,已甚奇矣。乃有明官窑而画稿无意味者,有的真客货而笔意工细绝伦者,瓷虽小道亦微乎微也。”“客货者,民窑也。”甚至到了雍乾年间,官窑也仿制民窑的产品,如在唐英榷陶时,就仿造了不少壶公窑的卵幕杯、流霞盏和脱胎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中期,民窑中出现一种窑户,当地叫囵窑。这种囵窑户是景德镇的大窑户,兼营做坯业和烧窑业,把烧做两行的对立关系协调在大的手工工场的体制之下,这为近代出现的瓷业公司——一种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Z: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注意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我想,景德镇制瓷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应该会向近代制瓷业的方向转变。

B:是的。尤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封建势力主持下的洋务运动,遭到了破产。清政府摄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为补救战后财政的困难。不得不给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某些条件和机会。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就是在宣德二年(1910年)成立的。由此开始了蹰前进的步伐。

Z:  应该承认,景德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赢得“瓷都”的桂冠,其千年辉煌的成就,是民窑和官窑陶工们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的。

B:  对。这就是“官窑民窑火彤红,陶业瓷业功垂青。”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周公窑的来历
    “红饭”和“黑饭”
    帝王秘色-话说陶瓷
    陶歌瓷诗-话说陶瓷
    “菜根娱陶”-话说陶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广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紫砂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都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珠山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月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