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罗索观音》徐进作
一
对于一个在法国旅居3年的人来说,卢浮宫已算不得是什么稀罕的去处了,谈到里面的艺术品周波如数家珍,当看到一些馆藏因为保存年限的限制破损、开裂,他会感觉很痛心。所以他认识陶瓷以后,觉得自己找到了永恒,永恒的陶瓷、永恒的高温颜色釉、永恒的26亿年!
《观水悟净》钟国文作
第一次去敦煌采风对其并不了解,仅仅是被华丽的外表所吸引,走马观花式地过了一遍。第二次带着这样一个命题前往,他挖掘出了关于佛教最深层的东西,并在那里仔细揣摩各个朝代壁画的不同风格特色,最终创作出多件高温颜色釉作品。
《祈祷》周波作
在主色调为红色、土黄、绿色的作品《祈祷》上有个令人印象至深的老人形象,满头银发、双手合十的虔诚模样被刻画得无比真实,观音手持白净瓶施甘露于众生的画面就在其后,话说这是他对“祈祷”最深的映像。
《梦回敦煌》朱辉球作
东方人都习惯于到庙宇去拜佛祈祷,或求家人平安或望诸事顺利,画中的老人显然是走内心戏的,那显示历尽沧桑的白发与尝尽人生苦辣酸甜的皱纹预示着他经历了人生的各种磨难,“悲辛交集”的人生让他把信仰交给了菩萨,希望由菩萨为他家人带来幸福安康。
《非花·梵音》陈小青作
这种信仰亦是周波的。
而作品《普贤菩萨》更多的是体现传统佛像的现代审美,这幅作品的形象更多的是来自敦煌洞窟里的某个壁画映像。
《敦煌遗梦》姚漓华作
石窟中的壁画有很大一部分是见不得光的,因为光会加速其上颜料的氧化,所以游客只能借助光线微弱的手电筒窥其端倪。尽管如此,这些壁画也终有一天会彻底消失,如何能让再一千年以后的人类欣赏到敦煌壁画这一伟大的艺术品成了大家都在挠头的大事。当周波的一位科学家朋友告诉他“颜色釉26亿年不会变”的消息后,他兴奋了。那些死去活来的爱情也不过百年,而他却找到了最接近永恒的颜色釉,岂能不兴奋。所以他决心要把敦煌艺术放到陶瓷这一永恒的载体上,让人的精神可以通过这个载体永远流传下去。
《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救苦救难》顾坚作
不得不承认,这一事业与敦煌艺术同样伟大!
伟大的敦煌画师们,今天的艺术家无一敢说能超过你们,而你们却连名字都没留下。
《敦煌云烟》张文兵作
解强,也是一个承认画不过他们的人。所以他不会去复制,而是选择以自己的心态与眼光去还原当年画师们的场景,让现代人穿越回到当年某个月夜清明的时空——《梦敦煌》,画师正在专心绘制壁画,无心顾你。
《梦敦煌》解强作
画面上耀出那个年代特有的艺术的光芒,仿佛一个端点射出了千万条线般散发出来,如佛光普照穿越时空的光。佛光是解强正在研究的主题。
这样的空间里有晋瘦唐肥的飞天、藏经洞和尚、有9楼高大佛、有九色鹿、有道士塔,有地理气候环境,有一切敦煌的象征。
制作时间长达半年,第一次水料绘画,二次油料上色,写实风格的深度空间感里有神、佛、人特有的精神境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表现人的精神,因为是人把万千神佛创造出来的。
精神是需要想象的,把精神画出来更需要想象,解强说作品只有把想象力发挥出来才能到达这样深度梦幻的国度,很虚无飘渺但又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观音》 邵涵志作
二
对于敦煌的“大而盛”,许多艺术家都不能即兴挥毫,往往是采风回来后让自己静下来,沉淀以后才蓄势而发。三个月,是邵涵志酝酿的时间。
为了尽可能表现得纯粹些,有视觉张力,邵涵志在作品中使用了敦煌壁画常用的几种颜色,但效果却大为不同。
《六道轮回》胡芳作
佛教传递的悲、信、行愿、心应无所住等要义大都通过四大菩萨的表法涵盖,邵涵志便创作了《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应无所求》这系列作品,其中的神佛造像均不同于传统敦煌壁画,且作品未施釉,创造出更纯粹、强烈、直观的胎质感,这让它更接近敦煌壁画。
《莲台凝香》聂蓓作
创作时邵涵志主要“走心”,希望把敦煌采风后的内心感悟体现在作品中,希望通过艺术品真实说出当下想说的,有美感、不恶俗。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佛教题材的创作,而他对佛也是有信仰的。他学佛很多年了,其思想构架的建立很大部分得益于佛教。“佛不度无缘人,所以不勉强随缘。其实在我看来,主要还是自修,很多东西可不说,一讲便错,烦恼即菩提,以苦以戒为师,这句话的确是真知灼见。”
《垂慈》涂志浩作
一个草书写得好,心思也够细的人,冯锦民,把260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配以十几处篆刻佛像印章的形式创作于瓷瓶之上,这种表现手法可谓独特。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瓶颈、底是淡雅的影青色,瓶腹黄底草书,口沿金。背景主色调是一种赭色,这跟敦煌壁画、洞窟的基色是一致的,这也是一种观照。这种暖色调、缓色调与主体观音的鲜亮色调形成对比,造成一定的视觉效果。
一般绘瓷的人都懂得“藏拙”,字写得不好的是断不敢出来造次的。冯锦民最早临的是王羲之的帖,后来是孙过庭草书《书谱》,再后来是米芾、黄道周、张瑞图,一路下来,心静手稳。
喜爱书法的他2013年第一次去敦煌写生时就特意接触了那里的大量经书,回来后更是经过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前期准备、查阅资料,创作时几易其稿,避开单一菩萨像的形式和大众背景,创作了字画结合的瓷板《开悟》,观音端庄、秀丽,笔触工笔细致,运用釉上彩技法,色彩鲜艳。敦煌斑驳的肌理效果也嫁接到陶瓷上,观音讲经的场景配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小楷片断,融合相得益彰。
《开悟》冯锦民作
《开悟》是佛教文化的形象,也是来源于敦煌艺术的造像,以莫高窟中最美的观音为主体。冯锦民鲜少创作人物题材,在佛像的处理时经常向自己的妻子同为艺术家的杨李英请教,这次创作中,佛像手印的姿态、眼神、服饰点缀等都是颇有讲究的,他们互为旁观,创作中一些作者不易发现的瑕疵细节常被彼此发现。
《舞伎菩萨》宋寰作
四月法国之行让冯锦民亲眼得见维纳斯、蒙娜丽莎等一众“偶像”。维纳斯的高大与细节的处理让他有想触摸的冲动,蒙娜丽莎面前挤满了参观游客,冯锦民被挤出距她七八米开外,但她那朦胧神秘的微笑仍旧令他兴奋得无法形容。
《文殊变》万镇华作
“瓷上敦煌”作品在卡鲁塞尔厅展出,冯锦民的感觉是“震撼、开阔、厚重”,6000余平方米的展厅尽是瓷与敦煌的联姻,涂志浩、朱辉球、宋寰、陈小青、顾坚、聂蓓、张文兵、万镇华、徐进、胡芳、钟国文、姚漓华等艺术家把高温颜色釉及釉上彩等工艺运用得当,时代感极强,展厅被布置得琳琅满目又格调高雅,“这次展览的出发点就很好,把中国古老的敦煌艺术与陶瓷艺术碰撞出的艺术精品带到西方,中国的陶瓷艺术进入艺术之都的神圣殿堂本身也是对中国陶瓷艺术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