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综合陶瓷艺术研究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太少红狮”-中国狮纹瓷器中的珍宝         ★★★ 【字体:
“太少红狮”-中国狮纹瓷器中的珍宝

作者:易阳    文章来源:万卷名家收藏-太少红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2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前言
    在延绵的中国文化艺术史中,蕴藏着深沉博雅的传统艺术形态,在这个多元共生、多层次的文化复合结构里,有许多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始终旺盛。其高雅的艺术格调与中华文明的创造精神合二为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符合华夏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多变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这些,都是它们横亘千古、历久弥坚的原因。
    中国狮文化艺术,自西汉末年由西域传入中原,迅速成为东方国度重要的装饰题材之一。狮子造型千变万化,材质多样,艺术形式是全方位的,深入到生活情境的方方面面,发展态势迅猛。既有数十吨重威严的皇城青铜巨狮,也有仅十余克精巧玲珑的私家石刻印钮。尤其在瓷器上彩绘并烧制而成的狮子纹样,历朝自成体系,艺术风格演进明显,承前启后,风貌独韵,妙趣横生,精品迭出。
    “太少红狮”这一学术概念的提出,源于中国历史上“太师少保”的文化渊源。太少红狮纹样寓意祥瑞,谐音“事事如意”。它具有美学内涵和深厚的人文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少红狮瓷器是一个美妙的社会文化载体。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太少红狮的造型“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流畅传神:狮毛飘逸灵动;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协调i狮头变形夸张别具美感与艺术感染力:器物器形大方而张弛有度;釉彩美丽大方而绝无轻浮奢华。
    收集整理并系统研究这类古瓷并结集出版,填补晚清、民国瓷器关于这一领域的空白,对发掘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具有学术价值。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狮子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狮子记载的是史书《汉书·西域传赞》。文中有“明珠、文甲、翠羽之珍盈于后宫……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之至”。可见,狮子是作为“殊方异物”由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入中国。时期大概是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至章和元年(公元87年)之间。史书《后汉书》中也屡次有所记载。
    狮子自引入中国之日起就成为古代帝王贵胄的欣赏品,眷养于深宫内院,极少数人能看见,这样就越发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想象。经历代艺人的描摹与创造,威武雄浑的狮子形象划破尘封岁月的阻碍,在中华广袤的大地上神秘地迅速传播发展,成为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象。史书《尔雅》说“狻猊”即狮子,与本土的麒麟、辟邪(图1)、天禄等神奇异兽一样具有驱辟邪祟的吉祥作用。中国狮子的造型在综合以上神兽的基础上,突出雄狮长披式的旋转鬃毛和宽厚结实的胸肌,强调其矫健的动势,开创了中国动物艺术形象的新面貌。中国狮子造型与纹饰完全与西方偏重写实的狮子风格迥异。是充分发挥艺术想像力与创造性、取舍、集中、变形夸张的结果,中国狮子艺术是注重表现性、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并十分讲究其寓意(图2)。    
    中国狮子艺术始于东汉,兴盛于唐朝,定型于宋元,普及于明清。狮子被描摹的频率仅次于传统吉祥图形龙、凤,已超过四神中的“白虎”、  “朱雀”、  “玄武”,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动物艺术形象之一。狮子艺术的地位如此之高,还得益于宗教的传播。佛教传入中土后,狮子又有辟邪除恶之作用。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中载:  “佛降生日‘四月八日’,此像常出,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在佛教中,狮子是高贵尊严的“灵兽”、  “神兽”,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图3),有护法避邪的作用。



[1] [2] [3] [4] 下一页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太少红狮”-中国狮纹瓷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