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综合陶瓷艺术研究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南宋景德镇优质陶瓷原料探源         ★★★ 【字体:
南宋景德镇优质陶瓷原料探源

作者:冯云龙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9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长石粉 石英


    一、引言
    五十年代以来,陶瓷考古人员在景德镇湖田、湘湖、胜梅亭、黄泥头、南市街和柳家湾等处古窑中,出土了许多洁白细腻,体薄透光的瓷片,专家们认为,这是宋代质量极高的影青和白瓷。”(《景德镇制瓷原料及胎、釉的研究》,周仁、郭演仪、李家治等著)。。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由于该瓷“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景德镇陶录》),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以致出现了“当时则效,著行海内,天下成称景德镇瓷器”(同上)的局势宋代是景德镇瓷业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尤其是到了南宋后期,技术上,不仅在制青白瓷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还创造出红、黑釉瓷。规模上迅速扩大。正如《陶记》所云:。景德陶,昔三百余座,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秘相竞奇矣。”
    南宋景德镇瓷业之所以能如此飞速发展,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诸如“靖康”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给景德镇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北方战乱频繁,名窑受挫,四方工匠云集于此,景德镇这个“业陶都会”也就应运而生了。但是,以上这些仅是它的外部条件,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那就是境内数处优质陶瓷原料一高岭的发掘与使用。本文想就这些优质原料的产地、性质及开采时间等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二、界田石泥与麻仓土
    1.麻仓土即界田泥
    蒋祈《陶记》是迄今传世最早并全面记述景德镇窑业情况的论著,它在记述景德镇早期制瓷优质原料时日:“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陶记》一般认为著于元代,近年刘新园经过多方论证.认为其为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公元1214—1234年)的著作。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就是说,从生产实践(采掘瓷土)上升到理论(编纂成书)必定要有一个过程,因此,不管<陶记》著于元代,或者是南宋,其中所记载的界田泥至迟在南宋时期开采应用,这是勿庸置疑的。“界田石泥”究竟产于何处,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瓷土?这是陶瓷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白绲在《陶记》注释中称“界田石泥”为今浮东鹅湖镇界田村南四公里
的“干坑”所产之瓷石(《景德镇陶瓷1981年《<陶记>研究专刊》)。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重要的古代制瓷原料产地的解释很少提出过疑异。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也无论是自然方位还是地名演变,干坑与界田都无必然联系,何况东河两岸产瓷石、高岭者有十处之多,白琨之说未免过于牵强。相对来说,人们对麻仓土的研究就进行得较为细致和深入,诸如麻仓的地名、方位、麻仓土的性质和开采的年代等。概括起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麻仓土属瓷石一类,不同于高岭土,麻仓是瑶里及其附近(《麻仓土与高岭土》载《河北陶瓷》1985年第2期,熊寥著);二是认为麻仓土就是今天人们概念中的高岭土。麻仓属高岭山脉系(《高岭土史考》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古陶瓷研究专辑》,刘新园、白馄著)。
    笔者根据近年来出土文物的文字记载,通过对文史资料和民间谱牒的考证,认为麻仓土就是《陶记》中所记载的“界田石泥”。这个问题,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1)从地理位置上看,《陶记》中记载的“界田”指的应是“麻仓”这是因为,
    ①宋代,麻仓与界田是浮梁县白水乡下辖的两个相邻的行政村。先说麻仓:
    麻仓,现名茅仓。“景德镇市地名志”载:“茅仓,在鹅湖东北9.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旁。”近年,在鹅湖镇东埠村委会早禾村小组出土了一块宋代户部侍郎李椿年父亲李亮墓地内契,上载:“维皇宋宣和二年岁次庚子十二月乙丑朔十八甲申日,江南东路饶州浮梁县白水乡北管新田里男迪功郎前授虔州祠士、曹事李椿年父,五十五承事,于宣和七年元月二十一日身故。今择同乡麻桑里土名宋家坞卜地一穴……”。《通典·食货》日:“里,居也,古代乡以下行政单位。”这段文字告诉我们,麻仓,宋代称麻桑,是白水乡下辖的一个村级行政单位——里。从出土的其它一些墓地内契文字记载来看,当时的“麻桑里”行政区域包括了现在东埠村委会的金家墩、枕头、早禾、外勺溪、内勺溪(高岭山北麓),南泊村委会的下泊水等方圆数公里的范围。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清·乾隆七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也载日:“明·万历十一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老坑土膏已竭,挖掘甚艰,每百斤加银三分……”从此可以看出,麻仓又曾称麻仓山或麻坑。麻仓之名当始于明代。
    从麻桑到麻仓,再到茅仓,这便是“麻仓”这一地名的演变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对此缺乏了解,又不谙本地方言,著文时常出现地名上的张冠李戴现象,认为“麻仓、麻仓窑、窑里(今瑶里)、洞里、梅村窑为同一地”(《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梁焱泰著)。
    《景德镇市地名志》载:“瑶里,距景德镇市区东向55公里,距鹅湖东北19公里,是现瑶里乡政府的所在地”。瑶里《吴氏宗谱》载“梅潭始迁一世祖,权五之子灵四,名秉常,字懿美,由景德镇石板桥迁新正都白梅潭。生于元贞丙申十月初十,殁于至正壬寅十二月二十”。该谱还载:“因之昌东新正里见夫白梅遍野,山水环秀,爰家于此,此白梅潭之所以得名而公所以为梅潭吴氏之始祖也。”由此可知,瑶里始称白梅潭或梅潭,后来这里取土烧窑便改称窑里,或梅村窑。民国后,窑多停烧,因此又改称瑶里。《景德镇市地名志》又载:“洞里,在乡(瑶里乡)境东部8公里的山谷里,包括搂前、梅岭2个自然村。唐末,张氏由安徽翕县篁墩迁此,因有山洞而得名”。因此麻仓与窑(瑶)里、洞里,无论是字面、读音,还是地理位置都是绝然不同的。
    再说界田。
    《景德镇市地名志》载:“界田,村委会驻地,在鹅湖东偏北五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西坡下。39户,"217人。唐初李氏迁来后,方、陈等姓也迁几分建居。宋初,李氏兴旺,几处村基连成一片,所占地域较大,乃划田为界,村名源于此。”
    这段文字非常详实。宋代,界田实是李氏兴旺,村基十分宽阔。今界田东2公里的乌石降、庙降(紧邻东埠和金家墩),西南2公里的良溪(俗称梁皮山)西4.5公里的螺狮墩、西北4公里的桥溪、北2.5公里的竹岭等村,仍以李姓人口居多,考其渊源,皆谓宋末迁自界田。可见宋代界田确实是个片村名。
    界田,原名新田,宋代,它与麻桑一样,都是白水乡下辖的一个村级行政单位——里,故称新田里。这在上文所引李亮墓地内契中已有明确的记载。此外,《浮梁县志》(道光十二年)“学校·书院”载:“新田书院,在新田都,宋绍兴间侍郎李椿年造。”这也是界田原称新田的最好证明。
    关于“界田”村名的来历,除了上文所说的“人多地广、划田为界”之外还有一说:“绍兴十二年,左司员外郎李椿年言经界不正十害”,并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高宗赵构认为其说“颇有条理,简易可行”,于是“以椿年为两浙路转运副使措置经界”(《宋史·食货志》)。椿年身体力行,从家乡新田做起,将田“划界入户,按户纳税”。人们为了纪念他这种变革创举,故将新田改名为界田。
    ②界田是朝廷名宦李椿年的故里。
    说宋代界田“人杰地灵”并非过誉。以科举为例,据对《浮梁县志》(道光十二年)的检索,从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到成淳七年(公元1261年)的150多年中,进士出身的就有13人,其中吏部尚书李涧、户部侍郎李椿年、刑部侍郎李才、宝谟侍制前茶马侍郎李遇龙等都是显赫的朝廷官员。尤其是李椿年措置经界,名闻全国。至于其他乡党仕宦则难以计数。对界田李氏繁盛的族史,范仲淹亲笔题道:“百叶宝枝,晋芳千古”。欧阳修也称其为“天潢老胄,恫叶名家。”(以上题赞均见界田《李氏宗谱》)。《浮梁县志》(乾隆版)卷一“疆域”载:“宋代,东北里之郑、界田之李、槐里之金……为著姓”。和界田相比,麻桑则是一个地道的末名小村,无以伦比了。
    ⑧麻仓是界田李氏贵族的敕葬地
    麻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在封建的入土为安思想观念支配下,界田李氏的达官显贵多选此地作为永久的栖身之地。
    界田《李氏宗谱》载:“六世,操,六九,字彦明,墓麻桑。七世,亮,字明善,五,五,以子贵赠中顺大夫,加赠通奉大夫,葬麻桑里宋家源。八世椿,三三,字日新,娶何氏,乾道乡举,奉葬麻桑。椿年,字仲永,……敕葬麻桑里早禾段宋家源。……”李氏家族数代多人葬于麻桑,有的还是“敕”葬,可见麻桑与界田的地缘是何等的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南宋时期的界田与麻桑,一个是远近闻名的名宦故里,一个是末名小村,其地缘邻近关系密切,《陶记》作者蒋祈若以界田代称麻桑实属情理之中,更何况史籍中出现邻近地名的易位、讹误或着意替换之处,屡见不鲜。君不见明人宋应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中把“高岭山”称作“高梁山”,还把它纳入婺源县域;《正字通》的作者也把麻仓说成是婺源县界。《景德镇陶录》的作者以“东埠”代指高岭山及周围邻村,诸如此类,不一枚举。
    (1)从开采时间上看,麻仓土与界田石泥也极为相近。
    界田石泥至迟在南宋时开采使用,这一点前文已经说过,兹不赘述。麻仓土始采于何时,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推测。刘新园认为,。麻仓土至迟在元代早期开采使用。”(《高岭土史考》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笔者认为,这个时间还要推前。其依据存二:
    ①清·朱琰《陶说》日:“饶窑陶土,初采于浮梁新正都麻仓山,万历时,麻仓土竭,复采于县境内吴门托。”又日:。镇设自宋景德中,因名。置监镇,奉御董造,饶州窑自此始。”以上史料告诉我们,饶州窑即景德镇窑,宋景德中建。该窑最初使用的是麻仓土。在解释景德镇为何称饶州窑时,傅振伦说:“宋代,在行政区域上有了改变,景德镇窑器不再称洪州窑器,而称为饶州窑或饶州御土窑。”(《(陶记>译注》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故此麻仓土始开时间当早于元代。
    ②明砂高岭始开于南宋孝宗时期(详见下文《明砂高岭》),麻仓土开采当早于此,否则,何不早称货真价实的明砂高岭为“官业”呢?’
    界田石泥与麻仓土开采时间极其相近,由此可知,南宋称界田石泥,元、明称麻仓土,二者极有可能就是同一地点采出的土。
    2.麻仓土(界田石泥)为高岭土,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①从地质构造看,麻仓具备生产高岭土的条件。
    景德镇制瓷的原料历来是以高岭配合瓷石作胎,以釉石掺加釉灰作釉,原矿瓷都在矿场精炼后备用“(《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论文集》周仁等著)。但瓷区往往将它们统称为瓷土。《陶记》在记述陶瓷原料时也仅记载了“石泥”一种。其实,瓷石和高岭无论在矿体组成、化学成分或加工程序上都是有很大差别的。
    那么“界田石泥”与“麻仓土”究竟是属瓷石类,还是高岭类呢?还是让我们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谈起:
    根据地质工作者工程揭示,明砂高岭矿区矿床属风化残余型,主要产生于酸性侵入岩如白云母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细晶岩、石英斑岩的风化壳中,其矿体赋存非大面积的连成一片,又无规则的几何形状,它首先由母岩条件及产出形态所决定。地质工作者还探明,该地区位于华南地面,江南古陆东南缘,区构造线均为北东——南西走向。高岭山下,自麻仓至杨连坞(‘景德镇市地名志》称“杨柳坞”,位于鹅湖至天宝公路中端,笔者注)一带为一北东——南西向小型背斜,鹅湖花岗岩即侵入该背斜轴部。从麻仓至杨连坞有一条形成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之后的北东向断裂带。该断裂带已由硅质胶结的变质岩破碎角砾和石英脉组成硅化带;宽约30米。硅化带中常有花岗岩穿插其中,风化后往往形成质量较差的高岭土矿(《高岭村高岭土矿地质简介》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张伯周、郭邦相著)。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为高岭土矿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麻仓——杨连坞硅化带与区内构造线同向,即北东——西南向,实际上也就是自麻仓——鹅湖的东河东南沿岸。其中经过的地方有东埠、石南、良溪、李黄等。
    ②从硅化带上各矿点出产的原料性质上看,麻仓土可能就是高岭土。这是因为李黄是典型的高岭土矿,良溪(梁皮山)也是高岭土矿。
    刻于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东埠街码头磁土装运告示”载:“王重辉、潘应诚见造瓷必须高岭暨梁皮山、鹅公滩十里内所产之土为骨,以土松脆,无帘春銎之劳,非如四港所产黄不、清釉,硬白性坚而质粗,必藉碓春始成者,可为便利。……从此,便欲霸揽独运。”梁皮山”即良溪。位于李黄与东埠之间,“告示”将梁皮山之土与高岭并列在一起,且说明“非如四港黄不、清釉”,有“为骨之功能”、“无舂銎之劳”,这说明,梁皮山土即高岭。
    麻仓,位于硅化带上端,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又记。湖田石未”时日:“和官土造龙缸取其坚。”高岭,不用碓春取土起棚,不过淘练成泥印块而已”(《陶录》,清·蓝浦著)。既然王宗沐将麻仓土列为“砂土”,并未说明需要碓舂粉碎,仅淘洗而已,且其功能“取其坚”与梁皮山(良溪)土“为骨”相同,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麻仓土就是高岭,是一种质量较差的高岭。难怪清人蓝浦发出这样的感叹:造佳瓷必求东埠出者耳。”(‘景德镇陶录》卷四)。这里的“东埠”指的自然是以高岭为主,包括梁皮山、麻仓在内的几个高岭产地。以上论证结果表明,周仁等人的“景德镇唐宋古窑所使用的原料可能是瓷石掺用极少量高岭”(《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的推断是非常正确的。
  三、明砂高岭   
  关于明砂的最早开采时间,以往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代中后期说,以夏湘蓉为代表。夏在《中国古代矿业史》第六章“非金属矿”中,认为“高岭”一词始见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刊印的《景德镇陶录》和近代才出现的旧抄本《南窑笔记》两书。二是明代万历年中期说,以刘新园为代表。刘在《高岭土史考》(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中认为。举世闻名的高岭山之高岭土约在明万历年间发现并使用。”
    笔者根据近年发掘的高岭《何氏宗谱》记载,经过分析和推理,认为明砂高岭始掘于南宋孝宗时期(公元1163——1189年),比万历年间说(公元1573——1619年),约早410年,比清嘉庆说(公元181 5年)要早625年。
    明·天顺四年高岭《何氏宗谱》载:“第四四世,召一公,初开高岭磁土”。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史料,它告诉我们,最早开采高岭土的人就是何召一。但是,关于何召一的生年,谱中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通过高岭何氏世系和其他旁证材料进行推算。该谱载:“第一世,镇公,字子良,出自韩王之后,为秦所灭,子孙散处江湖,人讹以韩为何。十世至镇,仕汉文帝朝,为庐江太守,实为何氏之始。第三四世茂公,字宗智,以文学仕唐武宗会昌间(公元841—847年)。初任河南道判,次任太平通判.有文武之略,巢乱诏封,招讨有功,初令妻子居黄墩,同汪、许二总管巡行宣、歙、池、饶,道经浮东白水乡新正俨坑之地,遂家焉。……后长孙叔信迁居玉岭,即俗称高岭,故玉岭派以叔信公为始祖也。”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高岭《何氏宗谱》也载:“第一代,叔信,始迁高岭;第九代,召一,殁葬中村住后灰仓,丁向。娶冯氏,殁葬子龙冈肥抹树上头,丙向。子四,贵三、贵六、贵七、贵九。公开创高岭故业磁土者”第二一代,遇舜、行天,十四,万历二八年庚子九月十九日辰时生,殁葬劝义都炉冲坞,丁向。娶李氏,万历三四年丙午六月二四日午时生。”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就不难推出何召一大致生卒年限。古人常常是“撰谱三十年为一届,人生三十年为一世”(明·天启三年高岭《何氏宗谱》。何姓得姓序说”)。。茂公仕唐会昌间(公元841—847年)”,其十一世孙何召一就大约生活在南宋初年的孝宗时期(公元1163一1189年)。民国谱载。二一代遇舜,万历二八年(公元1600年)生”。据此逆算,这个时期和召一正好相沿十三个世次。因此,何召一生活在南宋孝宗时期,其时开始开采高岭土是确实可信的。此外高岭《何氏宗谱》上还有几处关于何召一的生平事迹及描述高岭土开采状况的资料,现简摘如下:
    其一,明·天启三年高岭《何氏宗谱》“黄龙光先生跋”载:。至三四世茂公者,生五子,长子伯俊支下四四世,兄弟各迁,惟召一仍居高岭。”黄龙光,邑人,万历三三年戊戊赵秉忠榜进士,赐进士太仆寺少卿二徵之职。
    其二,民国十三年高岭《何氏宗谱》载:“召一公,初开高岭故业磁土者,庙祀之。”由于何召一开创了采土业,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了生机,也给村人带来了生计,因此倍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把他奉为神灵庙祀祭奠。
    其三,明·天顺四年《何氏宗谱》上附有一幅。村址图”,图上标有一处“取土山”,笔者曾按图上的方位到实地查对,恰好是近年陶瓷考古人员勘定的古矿遗址,这说明,从该地取出的土必为高岭。该谱上还录有一首“十景诗”,诗中写道:“玉岭银沙岭,自何年,白沙将万古;银昆冈,虽产玉,不及此鲜新。”诗中描绘的明砂高岭不仅数量多,质量好。而且历史悠久,究竟最早开采于何时,连诗作者也说不清楚。
    以上这些材料,对我们认为南宋时期明砂高岭的开采是极为有用的。南宋至明万历间,明砂高岭均为民间开采,数量不是很多。至明万历“麻仓老坑土膏已竭”、“监称高岭为官业”以后,明砂高岭才被大量采出。
    四、结语
    本义围绕界田石泥与麻仓土的关系、明砂高岭的始开时间等问题,对南宋景德镇陶瓷原料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探讨。现小结如下:
    1、《陶记》中所记载的南宋陶瓷原料“界田石泥”就是“麻仓土”,是一种较为粗质的高岭,因而否定了‘界田石泥”是“干坑瓷石”的说法。
    2.举世闻名的明砂高岭为南宋孝宗时时期高岭人何召一最初开采,这个时间比一般认为的明万历说提前了四百余年。
    3、麻仓土、明砂高岭等一批优质陶瓷原料的发掘使用,址南宋景德镇瓷业飞速发速的内在因素.从而也证明了心仁等人的“景德镇唐宋古窑所他使用原料可能是
瓷石掺用圾少量高岭看法的正确性。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粉彩传统人物意匠美初探
    景德镇陶瓷历代原料初考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