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之融合引发的一连串问题的探讨。是近年来现代陶艺在中国发展的系列课题之一.现代陶艺观念的导入使我们不禁要对中国的陶瓷历史作一番重新审视,并须关注其未来的基本发展态势;民间青花以其审美意趣唤起了人们对本土陶艺传统的思索;由于时代社会背景的变化.主体创作目的的重心转移,民间青花要在这样一个观念更新的时代获得延续与发展的空间,具根基是什么?该作何转变?本文所讨论的融合之路.旨在将“融合”作力二者并存发展的起点,揭示其发展轨迹。拓宽其发展道路。 探索中的融合之路是否有条线索贝穿并支配融合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便是对二者共性的深入挖掘,及对二者存在矛盾的梳理与整合,力传统陶艺寻求发展动力及为现代陶艺友掘本土文化背景的探索乃是融合之出发点。 1.探讨现代陶艺与民间青花 关系的必要性 创造性乃是现代陶艺的根本。现代陶艺的创作是一项神奇而富挑战性的艺术创造活动.现代陶艺的创作媒介——泥与火都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性和泥与火二者结合的结果的不可知性构成了陶艺家工作的心理动力;而创作过程中人。物的交流及泥上上的自然留痕更是一种人性,青感的释放,直到作品脱离熊熊窑火,完全呈现在作者的面前之前。他绝不矢口道创造的最终结果将会是什么.他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对材质在高温下可能产生的变化作一番预计,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寻末与采索.而陶艺家对未来作品作的预计还可能因窑火的细节变化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异?正是这种不可预见性使现代陶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它比其它艺术形式更具内在的吸引力-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在材质.制作手法上有着某种杗缉关系。但并非全部的直接传承.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的创作材质与传统陶艺基本一致,但主体运用材 质的手段范围进一步拓展.创作结果的外在表现也相应地丰富.更重要的是创作主体介入制作过程的心理因素有看截然的不同.创作者是能动地。自觉地参与艺术过程而对于观者来说,欣赏主体与作品的关系也因对作品的理解与演绎而趋近。 民间青花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率真、淳朴、凝练、洒脱的美学内涵.浓郁的乡士气息、为人们所称道;赞赏,它以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形成不重细节。驾驭大势,不重形似,重神似的艺木风格。在追求返朴归真理念的今天,也为陶艺家所赞许.并将其吸收运用.成为现代陶艺的一种装饰表现手法.现代陶艺的青花装饰与旧有的民间青花有极大的不同.它们的制作目的.制作心理及制作者的素质部是截然不同的。 当民间青花以现代陶艺力载体得到主新阐释时,二者是两种存在于不同时间的物质形态,且现代陶艺慨念出于西方.而青花艺术源于中国,它们所涵盖的范围与作用都是不同的:如伺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而创作出现代意义上的作品严格地说.这不是简单的陶瓷文化的重构.而是一种潜在的文化”中西融合—取向,因此.需要我们对二者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寸空境域作一番彻底分析与研宄.发掘二者内在的相似之处-揭开民间青花的商品性外衣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民窑二匠内在的文化心理积淀在制瓷中无意识的情感流露这与陶艺家的气质与情感借由创作媒介的交流与显现有着惊人的相似,尽管二者所处的日寸空境域是那么不同、在陶艺语言与民窑青花本体语汇间,寻找到某种契合的可能性与切入点.这正是有志于探索融合之路的陶艺家所面临的挑战性现实。也正是本文论证二者关系的必要性之所在 2.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的融合取向 l。 融合的难点 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的产生、发展分属于不同时代、地域.有着下同的功能特证,二者的融合有主体心理的潜在相似。但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又使融合伴随看一定的难度。 民间青花的本质特点是商品性.现代陶艺的特点是独创性。商品性与独创性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矛盾 民间青花既作为商品.就受批量生产与价格限定.也就很难强调其个性,否则产品如何迎合市场.适应消费。创造经济价值、现代陶艺崇尚独创性,追求个性化语言,就不可能是批量化的商品.否则如何能体现创适者的个人情感呢?强烈主体化的个人情感蕴含其中的作品常常是不为大众接受的。能为大众所欣赏接受的大众化艺术形式往往附带了一定的商品性。
艺术心理学认为任何艺术的形象制作都要经过表象的运作过程。艺术家即使在作画时对照片进行最逼真的临摹。也仍会有一种表象的过程.只是这种表象比较靠近和忠实于物象本来面貌而已。至于画幅的大小。(放大与缩小)场景的截取等。也不能说是一种机械的行为.它总来自主体内心的某种标准或规范。民间青花的绘画形式受功利因素制约.根据主观感受对画面形象进行简化。这种由因材施艺导向的似与不似的写形追求是非常适合当时的物质与精神环坟的。现代陶艺注重对物性的探索,呼唤丰富多彩的创作语言,它所实践的是一个极其广阔的媒介艺术空间。二者的交融并非简单的东西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更非勉强的陶艺与青花的并置或叠加。现代陶艺的思维过程的非功利性要求民间青花的意义从以功利为目的的实用性与商品性中解脱出来.使青花从附着于日常生活解放出来.并使现代青花创造由自发走向自觉.让主体的精神感受不再受制于客体.从而激发陶艺家的无穷创造力。但是由于青花的本质特性,钻元素着色.因此.青花必须依附坯体存在.而且有一定的烧成温度与气氛要求,即是说。现代陶艺上有青花存在就必须实现这几个特点;因它们相辅相承.偏废任何一点都不可能称为完整的青花。或者就会失去了青花的意义.更无法展示出青花的独特魅力。不言而喻。遵循这几个特点而呈现的陶艺.其发挥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一方面现代陶艺呼唤陶艺家竭尽可能地创造,另一方面.青花特,性又使这种创造力局限于一个相对狭隘的空间里。如果果勉强现代陶艺屈从于青花装饰形式.就有可能使陶艺由”现代”退至”传统”的危险境地。而如果是把民间青花不分场合地强加于现代陶艺.则易丧失青花之优点与特,甚至会导致陶艺本身整体性的损害,这就是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融合的难点。 2.融合的基点 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的创造性融合。无疑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给陶艺的本土化进程提出一种务实的方案.而且为青花的现代发展开辟了一条国际接轨的可行性道路。因此。探寻融合的基点越发显得重要.二者各不相同的背景与特征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互相比附与沟通呢?上文中已论述了民间青花表现形式的简化性与抽象性之根为商品性,源自功利目的。但陶王们创造的不单纯是物化的产品.向深层发掘.他们在笔底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商品生产的程式化.更内在白勺应是物质形式掩盖下的文化心理。只是这种内在心理的积淀在其生产过程中的显露往往是一种自发的意识?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周易·言辞》)在生产许可的范围之内.自由地表达。它的表现对象常常源自于生活,又不受真实事物限制,多依其主观臆想来表现对象特征,因材施宜,最简约地展现出纯真质朴的乡土生活。视觉心理学认为.画面传达的信息量越少,越 能刺激观者的投射。青花的疏密布局崇尚计白当青,宁疏勿密,寥寥几笔:似与不似,勾勒的形象并不多。传达的信息也很少,却留给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在这种再简单不过的生产过程中,正是在这种随手拈来的信笔涂画之间,情感得以自然流露,人们的喜好、愿望得以直观的显现。传统文化也俏然进行着传承演进的历史过程。 陶艺家对物,性的关注与探索,发掘其丰富多彩的表达语汇,其目的是为寻觅更力口独特并适应个,性感感附着的陶艺语言,从而更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实现主体情感 传达:不论是探索的结果或探索的过程,都因主体情感的主动介入传达而使陶艺的时代特征更加突现出来。 综上所述,不论二者所处时代如何不同,特征如何相异,而在物质外衣掩盖之下,陶工精神世界在笔端的自然流露与陶艺家情感借泥与火的真实表现是何等相似呀! 情感显现是二者相似之处,更是融合之基点。 3.探寻中的融合之路 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之融合,不论是“借古开今”或是“洋为中用”.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被写入艺术史。二者的功能特点与现代特征产生的不相融性使现代陶艺的个性化特征与青花语言实际结合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消长与制约。这是一种有你无我的两姬选择,迫使陶艺家作出艰难的取舍。其实对于融合之路的探索者来说.他并不想丢弃历史的文化积淀.也不愿意固守传统。因为一旦人为地割断与历史的联系,现代陶艺无疑就会失去本土文化价值的依托。或者守着历史观望,今天的探索就失去意义,只能陷入由历史到历史而徘徊不前的恶性循环。 陶艺家以多样的个性为创作动力,以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及地域特点为依据,创作出符合世界陶艺发展潮流的现代陶艺,是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方向之一,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的融合取向会随着探索的深入而更加多元化。对二者有条件融合的探索有益于消除发展过程中的疑虑.澄清一些有偏向的观念。照搬民间青花纹饰于现代陶艺之上或迫使青花屈从于陶艺的创作手法都是不恰当的融合方法,有可能使青花失去自身的表现力,也有可能对陶艺的创作带来致命的损害。因此恰当地把握这种融合的力度和时机,对二者发展环境与心理因素以及发展方向的实验,性探索。对未来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之路是不无稗益的。 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及同类艺术之间的交融更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趋势。现代陶艺与民间青花的融合实质是属于一个艺术门类内部的延展与开拓。学习与创造是任何一位艺术家都必然要经历的两大阶段,而大胆地自我否定,勇敢地进行实验是创造之根本。勿庸置疑,选择探索民间青花与现代陶艺的融合之路会是一个艰辛而又将会是充满希望、魅力与狂喜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