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民国瓷·珠山八友专辑 >> 文章正文 |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
|||||
民国瓷器名家与相关行业名人资料--陶瓷实业家 | |||||
作者:铁源、溪明 文章来源:民国瓷器鉴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4 |
|||||
陈庚昌(1879-1940年)民国时景德镇著名实业家,号仲西,江西都昌人。其父陈莘田从事瓷业生产兼营青花珠明料。1903年以后,开始接手经营以生产青花脱胎为主的陈新光瓷厂。该厂当时的规模较小,人数不足40人,产品单一,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在他的安排下,增加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由两只利坯的普通青花脱胎,扩大为八只利坯 的精细青花脱胎。人员增加到150余人,产品品种逐年增多而趋于齐全,并修建了一处48间的大坯房和一幢包括左右两座窑的窑屋。由于品种繁多,质量上乘,迅速成为烧做两行中的大窑户。由于他出身陶瓷世家,并有功名(清末廪生),因而成为都帮中的核心人物。1910年与徽帮、杂帮的头面人物康达、吴简廷发起组织了景德镇商务总会。在 1921—1924年任总商会会长。1930年第二次出任总商会会长。1930年6月,方志敏占领景德镇时,官吏士绅、巨商大贾纷纷逃遁。陈庚昌则亲自接待红军,为解决红军粮饷出力。此后,主动辞去总商会会长之职,专门经营他的瓷业。1935年被当选为江西全省商业联合会常委委员。为了便于工作和经营,在南昌开设陈新生瓷器店,专营景德镇瓷器,往来于南昌与景德镇之间。1940年因病去世。 冯曹氏(约1880-?)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江西都昌人。17岁时嫁给冯躬泉为妻,丈夫早逝,遗有两个利坯圆器产业,资金不多,生意清淡。她接手之后,投入全部精力,自己选瓷、买原料、卖瓷、结帐收款,一个人独撑家业,所幸时运不错,连年获利,并逐步扩大生产,除成型外,还独烧一座观音岭窑。1920年前后,成为烧做两行中的大户,时人谓之为“半截观音”。在经营中,她知人善用,关键岗位的雇员均亲自观察挑选。她还懂技术,在满窑、开窑、歇火等关键时刻亲临现场。她还敢于打破传统的陈规陋习。景德镇窑业有一规矩,所有妇女都不准走进窑弄,不准登上窑篷,如有违反,不但要拆掉窑门重建,还要请窑神,办酒席谢罪,花费几十块银元。但她不听邪,既不听人,也不信神,窑里窑外,上上下下,无处不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将两个利坯的产业,发展为雇工上百人的企业,成为都帮中的女魁首。 刘万安(1881—1952年)字风池,民国时景德镇著名实业家,江西都昌人。出身贫寒,8岁时在饶州府秦姓的一家杂货店学徒。次年,只身去景德镇学画坯。数年后与人合伙开办买坯胎加工的小作坊,生意颇为兴隆,不久便自己做窑,名刘万顺瓷号。32岁时娶开元堂药店任老板之女为妻,资本更为雄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雇工多时达60 余人,解放前夕,有窑厂两座,坯房5幢,主要生产灰可器和二白釉,为景德镇有名的大窑户之一。 陈青山(1883-1938年) 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江西都昌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4岁时来景德镇人坯房学徒。由于聪颖用心,工作中从未出过差错,第二年便出徒上岗,开始剐坯,其手艺出众。三年后,在坯房担任小头目。1904年年底返乡,与农家女结婚。婚后携妻复来景德镇,租一板房栖身,白天在坯房作工,晚上和妻子在家磨豆腐,妻子在街头摆摊叫卖。陈青山在行业中佣工历时较长,加之技术娴熟,在圆器窑户中颇有名气。后被一窑主物色为窑里加表继而驮坯。同时对把桩技术眼看心记,认真学习,把桩师傅也有心传授。后来,他曾试烧两窑,正品率高,被同乡“余炳顺甡”的窑主聘为把桩。他长时间在烧做两行中操练,技术全面,加之多年把桩有些积蓄,遂于1911年在刘家下弄租一幢坯房,雇9名工人开办陈同泰瓷号。后来发展到生产灰可二、料边罗汉汤碗、料边锅大三共三个品种。同时,仍在别人窑里把桩,自己坯搭烧,由于这一便利的条件,他的坯正品率高,赢利倍于旁人。陈同泰瓷号吸引了客商订货,一时之间有供不应求的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又增加了正德汤碗,鲜花碗等10余品种,工人已增至40余人。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辞去了把桩工作,集中精力经营自己瓷号,由于质量过硬,品种对路,正品远销粤、汉、津、沪、杭、苏等地,次品销芜湖、安庆及江北一带。又在花园下弄建柴窑一座,名为青山窑。20世纪30年代,陈青山鼎盛时期,在景德镇有坯房80余间,窑屋一座,家屋两幢,平房两幢,豪华三层楼房一幢,南京亦另有瓷号一家,窑、坯工人130余人。跻身于烧做两行大户之列。陈青山发家之后,与以往判若两人,艰苦创业的劲头为浑浑噩噩取代,沉浸在鸦片与酒之中,生意开始滑坡,因无力支撑而裁员,并部分停产。抗日战争爆发前,开在南京的瓷号因管事先生中饱私囊而严重亏损,南京沦陷后,店产荡然无存。加之传统的销售地区相继陷入敌手,商路中断,原来各埠瓷商欠款无法讨回,而本镇欠别人的料款却要如数照付。从此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1938年,陈青山雇请车夫将剩余瓷器运往安徽屯溪推销,并就便讨回欠款,却在快到屯溪时被溃败的国民党兵所抢,而且人也遭毒手,抛尸郊野,落得个人财两空。陈青山死后,流动资金化为乌有,惟所置房产尚存,因各种原因至解放前夕,家产荡然无存。红极一时的陈同泰号在景德镇除名了。 梁紫玉(1884-1968年) 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江西东乡人。出生于陶瓷世家,其父梁寿山1887年创办“梁美兴”瓷号,生产青花类琢器,远销东北各省。梁紫玉承父业后,专门生产三百件青花大瓶,销给关东帮“兴隆”、“德聚仁”等瓷商。先后建有两座柴窑,独烧12年。抗日期间,东北没有销路,改做粉定。梁紫玉粗通文墨,颇有经商头脑,瓷业生产淡季时大量购进瓷土,水枯停运期大量采购窑柴,使生产成本降低。梁紫玉在琢器粉定业中声誉较高,曾连任五届同业公会理事长长达10年,卸任之后,又被推选为景德镇商会监事,并两任东乡同乡会会首。1953年,梁美兴瓷号参加公私合营。 徐良俊(1887-1935年) 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字复兴,江西都昌人。出身于陶瓷世家,太祖父就在景德镇是做瓷工人。祖父徐季和,为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把桩师傅,曾担任七座窑的把桩。父亲徐观国为青花画坯工人,画艺高超,曾受雇于御窑厂。徐良俊10岁左右,父母相继去世,他带弟弟在余姓顺号学徒,弟弟为做坯工,他为画坯工。徐良俊幼年随父略识一些文字,学徒期间,坚持习文写字。民国初年,景德镇瓷器生产比较景气,在老板的鼓励和参股下,徐良俊办起了一个利坯的罗汉汤碗义生隆号。经过几年的发展,瓷厂具有二只利坯的规模,由常白釉脱胎改做白釉脱胎。徐良俊擅于器型的创新。当时流行的汤碗不理想,汉碗海碗盛汤容量大而不雅,水碗盛汤脚细易翻,各类盘子宜菜不宜汤。徐良俊精心琢磨之后,设计出一套新的器型,分为晶碗、顶碗、二碗、大碗、工碗五个大小不同的规格。其碗底较大,稳而不易翻;口面宽,容量适度;比盘深,比碗浅,菜、汤咸宜。因其边沿削成荷瓣,状如荷叶,故名荷叶器。产品全部为秦祥兴瓷行包销。荷叶器的创制,使徐良俊由一个画坯工人跻身于窑户的行列,并广销沪、宁、汉、粤、云、贵、及南洋等地,义生隆号蜚声海内外。徐良俊先后创新的器型有耳盅、耳饭(有耳的小饭碗)、金钟盂、西餐具、104件的中餐 具等。1934年,义生隆号发展为六个利坯的瓷厂,并与余甡顺合伙烧戴家弄的江家窑。令人痛惜的是天不假年,1935年徐良俊因病去世,1936年义生隆号停业。但他创新的不少品种,相沿至今,畅销不衰。 吴先志(1888-1944年) 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字浚川,江西都昌人。出身于教育家庭,其父是资历较深的秀才,以教书为业,辛亥革命前后,吴先志在南京夫子庙一家瓷店当店员,由于才干突出,得到当时美国驻南京副领事的赏识。返美后推荐吴先志为纽约利特尔·琼斯公司采办瓷器。吴先志回到景德镇后,在哲泗巷创办美成瓷庄,为美方采办瓷器,由于民国初年市场上能买到的艺术瓷较明清鼎盛时期的质量相去甚远。美成便根据美方订单,分别自行定制仿造,每年出口艺术瓷数百箱。虽数量不大,但业务独特,故在景德镇颇有名气。1929年,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美方订单一度几乎全无,在这种情况下,吴先志与李颂霖合作在九江开设德成瓷号,暑期在庐山开设分店,除艺术瓷外,还经营高级日用瓷。南京政府首次定制的国宴用瓷就是由德成瓷号设计,承办并押送到南京交货的,这批瓷器包括四套中西两用大餐具,一套金地万花,一套料地描金万花,两套黄地万寿无疆,底款均为四方倭角朱红“国民政府”篆款。尤以金地万花最为华美,精工细彩不逊于清盛世瓷。吴先志终身从事瓷业经营,对于景德镇瓷业生产方式的落后深感不安,多次要求琼斯公司美国陶瓷专家来镇考察,研究改良途径。美方于1935年聘请一位专攻陶瓷学的美籍华人黄安源博士来镇考察,他在景德镇参观考察了半年之久,最后写成书面文字,大意是:他在美国所学的现代陶瓷工艺学与景德镇实际操作相去甚远。景德镇原始落后的生产工艺远远超过他来之前的想象,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对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改造,他感到无能为力。此事对吴先志打击很大,从此他不愿多谈瓷业改良问题。1937年抗战爆发,美成被迫停业。不久,九江沦陷,德成又毁于战火。吴先志在1941年逃避日机空袭时不幸中风,1944年去世。 范乾生(1890-1943年)民国时景德镇著名实业家,江西临川人。少年时去景德镇亿盛恒瓷行学徒。出徒后任该行管事。18岁时人天主教,教名保禄,并娶育婴女李金玉为妻。后与兄弟在富商下弄开办红店“范永盛瓷号”,开店之初,采取发春炉(把白胎发给具有高超技术的画填师傅,类于今日外加工)的经营方式,生意稳定之后,逐步向雇工发展。一年左右时间,已小有名气,开始招收徒弟。1934年迁店到毕家上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雇工及徒弟多达80余人。1923年为上海教区生产的天主教圣晶瓷,使其生意达到了顶峰,并垄断了天主教圣晶瓷的烧造,行销世界达15年之久,鼎盛时期,拥有财产约百万银元。因受抗日战争影响,市场萧条,生意全无,于抗战胜利前瓷号倒闭。 余用正(1892-1926年) 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字泳沂,江西都昌人。出生于打渔之家。1895年,其父迁来景德镇,开始在一家白土行打工。稍有积蓄后,自行开行。余用正12岁时在舅舅家的柴窑中学习管事。三年满师之后,以全部余财人股,任管事,后因分红不甚理想,于1908年撤股回家,经一番筹划之后,开办余正泰瓷号。由于所 学的是烧窑管事,而现在是做窑老板,学非所用,故边学边作,从原料配方,淘泥而做坯,印坯和刮坯、刹合坯及装坯等均亲自过问,逐渐由外行变为内行。余用正极为重视信誉,故客户越来越多,为适应生产发展,由做一处四大器发展到兼做二白釉,并自行彩绘。到1912年时在狮子上弄购买土地,建起了一座柴窑,名为用正窑。此时的余正泰瓷号的经营范围已扩大到烧做两行兼售瓷土,为景德镇窑业巨头中的后起之秀,1919年由烧窑业推选为陶庆窑总老板,陶庆窑为清末民初烧窑业中最高层次的组织,当时的民谚有“坐着的浮梁县,站着的陶庆窑”,可见其权势之大。其所开的用正窑为景德镇公认的最好一座柴窑,一是地点适中,地理位置优越,周围均是做窑的坯户;二是窑厂宽阔,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无论装坯、满窑、烧窑和开窑,操作方便。王步的大件青花瓶、曾龙升与蔡金台的瓷雕都曾在这座窑中烧成。20世纪60年代,市第二小学扩建时将用正窑拆除,当时有一位名叫余昌柏的把桩师傅为此恸哭,可见其影响之巨。 巢克谦(1893-1967年) 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又名巢老三,江西都昌人,出身于窑户。青少年时代来景德镇继承祖业,瓷号巢宝珍。以生产青花梧桐和青花玲珑高级细瓷为主,远销海内外。巢克谦有柴窑两座,有坯房数处,新罗汉肚家屋后有12间坯房,对面有坯房20余间,为脱胎器的主要坯房;蔡家街的坯房,生产罗汉汤碗;莲花塘的坯房,生产二白釉。巢克谦从小学徒即画青花瓷,故对青花瓷的特点及工艺流程非常熟悉。对青花的选料、配制深有研究。建国后人民瓷厂获金奖的青花梧桐餐具,就是巢克谦的传统产品。巢克谦擅于经营管理,注重技术,讲究商品信息,信守商业信誉,他生产的青花瓷,底上均有“珍”字印记,瓷商见“珍”字青花信任无疑。为景德镇享 有盛誉的实业家之一。巢克谦还是一位爱国的民族资本家,解放前夕,窑户纷纷停业,惟巢克谦坚持生产,对稳定景德镇形势做出了一定贡献。1952年倡导组建华光联营瓷厂。1955年公私合营后,任景德镇第三瓷厂副厂长,后任新平瓷厂副厂长。景德镇市政协二、三、四届常务委员。 刘经荣(1896-1976年) 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江西都昌人。少年时随父亲来景德镇学徒,从事画坯。学徒期满后从事画坯工作三年,后弃工就商,与他人合伙做两个利坯的普通脱胎器,立足未稳之时,遭搭烧坯胎连续倒坍的厄运,遂采取扬汤止沸的办法,即只生产坯胎,不烧成品,结果债台高筑,几近破产。就在这危机困难之际,恰逢这一年景德镇瓷器生意好于往年,烧窑户乘机涨价,特别是陶庆窑总老板把持烧窑行业,态度强硬,引起搭坯户的公愤。经商议,搭坯户均不搭此人之窑烧坯,结果是总老板有坯不能烧,有窑不能满。在得知刘经荣负债累累,拖坯满架,行将倒闭的消息后,通过同姓亲属关系,表示大力支持,尽快烧清积坯,加速生产周转。一个是等坯满窑,一个是有坯无烧,互相利用也都有利可图。行将破产的刘经荣合伙小窑户脱此厄运,复苏之后,刘经荣与原合伙之人分伙,单独经营铺号为“刘义昌甡”。并在景德镇崭露头角。抗日战争期间,冒险生产,以人弃我取的经营方式,年年扩大生产范围,增加品种,由做坯而烧窑,由普通瓷而细瓷,雇工人数由十几人增加到近百人。抗战胜利后,瓷业生产供不应求,刘经荣抓住时机扩大生产,由瓷业的后起之秀发展成为拥有厂房十多幢、雇工140余人的全市第三大户。历任同业公会理事,常务理事和理事长。解放初期,继余昭华之后较早复工,对安定社会秩序作出了贡献。1952年带头联营,任建华联营厂经理。公私合营后,任第五瓷厂副厂长。1961年退体,将自己近50年陶瓷生产经验写成《陶瓷圆器生产参考资料》一书,对研究民国陶瓷生产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杜重远(1897-1943年) 吉林省怀德县人。1918年公费留学日本(另有1917年说),考入日本仙台高等工业学校专攻窑业(另有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之说)。1923年学成回国,在沈阳筹建了生产日用瓷的肇新窑业公司,为中国第一家机制陶瓷厂,并被选为奉天总商会副会长。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东北抗日后援会”。1932年到上海支援抗日的十九路军,并加入上海各界救国会。1934年接办被迫停刊的《生活周刊》,并改名为《新生周刊》,为抗日救国呼号。同年去景德镇调查瓷业,向江西省政府提出振兴景德镇瓷业计划和措施,以便实现他实业救国的抱负。年底任江西陶业管理局局长。上任之后的头一件事,就是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培养训练人才,以期“将近代的思想和陶业的初步技术灌输于诸同学,结业后共负改良景德镇瓷业的使命”。在局长任内,对瓷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有取消窑禁,实行工资制,缩短窑弄和成立陶业维持会。在推进陶业管理局事业的同时,筹备资金,准备在九江兴办光大瓷厂。1935年7月因《新生周刊》的“新生案”入。1936年9月刑满出狱,再赴江西,视察九江光大瓷厂筹建情况,10月乘轮东下,准备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瓷器推销处。1937年6月,再赴景德镇,并进行了两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从此,再未到景德镇。1937年底,南京沦陷,振兴江西瓷业无望,正式离开了陶业管理局。为抗日救亡奔走。1939年1月赴新疆担任新疆学院院长,在新疆办学多有建树,1939年10月为军阀盛世才软禁,1942年夏遇害。1983年中共中央追认杜重远为革命烈士。杜重远为改革江西瓷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虽不得天时,半途而废,但在景德镇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饶名贤(1898-1956年)民国时景德镇著名律师,实业家,江西临川人。其父饶宝书曾任孙中山先生的法律秘书。一度出任广州大元帅府的民政厅厅长。饶名贤毕业于国立江西政法专科学校,一直从事国民党的地方党务工作。1937年开始职业律师生涯。1943年与人合伙在陈家岭上弄创办景德镇饰瓷合作社,以陈设瓷彩绘为主,日用瓷彩绘 |
|||||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景德镇陶瓷在线(景德镇名瓷在线)版权所有. 站长:李申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