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坯坊揽胜       ★★★ 【字体: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坯坊揽胜

作者:曹新民    文章来源:陶瓷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4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特邀嘉宾 江西省高级经济师 刘汉文
坯坊揽胜提示句
1:坯坊的建筑风格,是根据制瓷的特殊性和手工艺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2:景德镇瓷器“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3:坯坊有吃“红饭”和吃“黑饭”的区别
Z: 传统的陶瓷作坊,就是们们景德镇人俗称的坯坊。在这看来简陋、低矮的建筑群里,古往今来的陶工们凭着自己粗糙而灵活的双手,赋予了景德镇瓷器鲜活的生命力,由这坯场间的青石板小道,连接着一条通向世界艺术巅峰的——瓷 路
Z: 刘老师,坯坊是陶瓷生产的主要场所,但形成这样一种规模化的组合形式,我想可能是经过相当长的历史衍变吧?
B: 对,景德镇的坯坊不仅具有地方特色,也具备了行业特色,从历史演进来说,它首先完成了由家庭手工作坊向工坊式作坊的定型进程。明代御器厂初建时,坯坊就有三十二座。这说明景德镇早在明代就出现了这种分工精细,工艺流程集中,生产机体实用的陶瓷作坊,从而成为明代陶瓷业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的历史文化,也是景德镇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
景德镇的坯坊是由正间、廒间和泥房组合而成的,是陶瓷成型操作的专用场地。其中正间是圆器和琢器成型生产之处,多为座北朝南向;廒间是原料仓库,多以座南朝北向,形成南北呼应的方位;而泥房处在正间的西侧,向南延伸又与廒间连接,是泥料陈腐和精制的地方。中部为矩型的庭院,各间均向内院敞开,四周砌围护墙,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建筑群。
Z: 从画面上来看,坯坊的建筑很有陶瓷行业特色。
B: 这种坯坊采用庭院式的建筑风格,是根据陶瓷行业的特殊性和手工艺的繁杂性所决定的。古代的陶瓷成型都是在湿性或半干状态进行作业的。而成型后的坯胎又都需要经过干燥的程序,所以坯坊在建筑形式上就必须提供良好的干燥条件和充分的干燥场地。采用庭院式的作坊,既便利生产上的集中管理,也保证了日照干燥的条件和露末作业,有利于防止土渗入。防止闲杂人员的干扰,同时借助于这种建筑形式,方便了从原料精制到坯体成型、干燥、釉下彩绘和施釉等,整个操作过程构成一个回形的工艺流程,缩短了各个工序间的距离,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工效,自然形成的南来北往,东成西就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和产环境。
坯坊的建筑结构来着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风貌。底层以砖石为基础,中间为木结构的屋身,上面施以人字梁为屋顶,内部结构则是穿斗式的构架,五层连系杆在不同高度上形成坯架,充分利用了屋内空间,屋面有飘檐档雨,檐下的走道高出里间,出间取坯垫脚,进间干活又不至碰头,其计算之精确,布局之匠心,堪称一绝.以坡价为界,坯场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成型作业区,陶瓷工艺顺流其间,分工细致而相互衔接,成为一个流水作业的综合性整体。
Z: 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景德镇瓷器“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是不是说从坯到器有七十二道工序?
B: 宋应星所讲的过手七十二,是指从泥料开采到烧练出瓷有七十二道工序。这其中有绝大部分的工序都是在坯坊里进行的。
踩泥是原料精制的传统工序,目的是为了消除泥料中的气泡和内应力,提高成型的可塑性,你看他赤着脚这样一脚紧跟一脚,一圈沿着一圈地向中心循进,看似轻松洒脱,实际上讲究脚下的力道和泥型的变化。 “菊花蕊,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这就是踩泥的技术要领。
捺泥看起来像和面,这一揉一压,这一起一伏,富有节奏,久而乏味,真可谓 “暗蕴内力身心正,刚柔相济太极功”。
Z:《景德镇陶录》说:“陶有窑,窑有户,工有作,作有家,陶有所资各行。”这说明陶瓷行业分工的行业很多。
B:对。“工有作”按《陶录》的解释是:“作者,一户所作器也,各户或有兼作,统名曰作。”所谓作就是指作业的坯坊,而不同的坯坊生产不同的产品。在清代,分为“官古器作、上古器作、中古器作、小古器作、满古器作、粗器作、洋器作、雕镶作、冒器作、子法器作、脱胎器作、大琢器作、定单作、仿古作、填白器作、碎器作、紫金器作”等等。但到了清末民初,坯坊总的就只分为三大类,即圆器作、琢器作和镶器作。三行有异同,各分厂棚,互不兼顾。
Z: 《天工开物》说景德镇瓷器是 “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我认为这不仅是指瓷器的釉色的透明度强,而且还包含着瓷胎的精细度高。所谓 “雅器”。可能就是指各种器皿的造型吧?
B: 对,景德镇瓷器很注重器型的规范化,他们把坯坊的行当分为了圆器、琢器、镶器三大类,圆器产品全以辘轳车操作,拉坯而修整成型;琢器则是拉坯随手而出。镶器则不用拉坯,其产品多为雕削、调匙、鱼盘、瓷板,或方或长,或椭圆或多边形的异型品种。在景德镇的坯坊里,有圆器琢器二十四业之说。
无论圆器、琢器、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瞧,拨车走轮,全随其手法的屈、仰、收放以定款式,这拉坯成型的一双妙手,真颇具艺术家的风度、魔术师的魅力。
利坯是修整坯胎的主要一环,制作薄胎瓷更是至关紧要的技巧,就凭借这手中的一把坯刀,将二至三厘米厚的粗坯,利成蛋壳般细薄,关键时刻,少一刀嫌其厚实,多一刀则前功弃,真是个“争胜负于一煞一忽之间,决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
浇釉也不简单,看他屏气运力,两手并行,可谓“浇釉看来似易皴,一般团柔总均匀,倘留棕眼兼鱼子,却使微瘢玷美人。”而这“看他吹釉似是而非吹萧,小管蒙纱蘸不浇,坯上周遮无渗漏,此中元气要人调。”
Z: 古代坯场作业分工如此精细,怪不得清朝的浮梁县令沈嘉征也地分感慨地说 “坯房蚁蛭多,陶火烛牛斗,都会罕比雄,浮邑抵一拇.”
B: 分工精细是中国手工艺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陶瓷坯坊的工序繁杂,所雇佣的工人就相应很多,所需要的 “草鞋”就很多。
Z: 刘老师,这草鞋和坯坊有什么关系?
B: 在坯坊里,生产琢器的人员组合是以草鞋为计算单位。但每个产品的劳动组合的人员定额也不一样。譬如做大件的,一双草鞋就含有3—4个工人,而做坛罐的,通常配有6个工人。同时厂主要求完成的产定额也是以草鞋为计算单位,就是一双草鞋一天完成三夫坯。如生产五十件花瓶的,一天产量是555只,生产茶杯的是1200只,等等。所以说坯坊不仅是工艺技术含量最高,劳动强最大,同时也是劳动人数最多的地方。
“蚁蛭蜂窠巷曲斜”, 坯场的繁杂工序和劳动强度,演化成这一幅幅生活化的社会现象,也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Z: 我听老一辈人说,坯坊里有吃 “红饭” 和 “黑饭”的区别,是怎么回事?
B: 通俗点来说,吃红饭的就是固定工,吃黑饭的就是临时工,这是古代坯坊用工制度的产物。但是,厂主根据市场变化和生产季节,把红饭黑饭的待遇随意变化,成为剥削工人的一种惯用手段,一般来说,吃红饭的每月就只有3斗米。半斤油,1斤盐,72枚铜板和12两肉,而吃黑饭的每月就只有3斗米而没有其它福利。
“坯坊佬,坯坊佬,捣泥做坯双手搅,弯腰驼背受压榨,人死不如一根草。” 流行于清朝的民谣,是坯坊陶工的真实写照。公元一八二0的嘉道年间,以熊知四为首的坯坊琢器工人不堪厂主无理盘剥,为争取每月12两肉,举行了大罢工。结果斗争遭到官府弹压,熊知四英勇牺牲了。经过半年的抗争,终于赢得了应有的福利。成型工人们为了纪念熊知四,每年七月中元节都要烧一碗肉祭奠先烈,这就是知四肉的来历。
Z: 对。坯坊的陶工都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从古到今,景德镇瓷器上千种不同规格、不同品种、不同功能的瓷器造型,都是成型工人竭精瘅力的力作,都是他们智慧和实践的结晶。
B: 在坯坊逡巡期间,你能理解陶工心与力的艰辛,也能品读出这水与泥融集的——瓷 韵
百种佳瓷不胜挑,霁红霁翠比琼瑶,故家盆盎无奇品,下羡哥窑与定窑.
________清·凌汝锦
点评:大龙缸和薄胎瓷。
大龙缸和薄胎瓷是景德镇陶工高超制瓷技术的杰出代表,二者一重一轻,一大一小,一厚一薄,或气势宏伟或精巧至极,均为盖世绝伦之作。
——著名陶瓷评论家· 姚喁冰
Z: 古代坯坊是完全的手工操作,其唯一的机械,就是那种辘轳车。说起辘轳车,不仅见识于陶瓷和生产的发展,其构造和功能的演变,也颇有——
瓷 趣
辘轳车又称陶车,是设置在坯场里用于圆琢器成型操作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早在新厂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即有萌芽,其时所谓的陶车转速很慢,故又称 “慢轮”。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瓷器的出现和使用,陶车的构造又进一步得到改进。陶车在立轴与轮盘之间那个貌不惊人的瓷质轴顶碗,就是使辘轳车每分钟转速达100多圈,速度既快又稳,并且持续时间长的奥秘所在。辘轳车成为了坯坊里用于拉坯、利坯、剐坯、修模及施釉的动力设备。其所利用的机械原理和力学原理是我国古代陶工的一大创造,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运动规律去改造自然的一大成果。
Z: 坯坊是成型工人展示技艺的大舞台,工艺美术师汤墨生在辘轳车上一干就是五十多年,泥团里他揉进的是自己的灵与肉,车轮上他拉出的是自己的亲情与——瓷 缘
汤墨生是景德镇一位卓有影响的成型艺术家。他十二岁学拉坯、圆器、琢器、各种规格的器型,无一不得心应手,手到器成.艺术器厂许多高难度的瓷器型一,都是由汤墨生拉坏制作的。
汤墨生拉坯手是秤,眼是尺。一只坯胎的拉成,重量与实物要求恰成比例,规格大小均在误差之内。他仿制的清代螭耳瓶,敞口平肩,削腹高足,拉坯成型难度极大。汤墨生依仗自己娴熟的技术,其大小不失毫黍,人称仿古器的高手。
这件选作首届东亚运动会桨杯的“天泰尊”是汤墨生于传统器型上赋以现代语汇的新作品。“天泰尊”源于明代万历御器厂,是皇家礼器。汤墨生将原来的敞开改为侈口,其上部宛如火炬,使整个奖杯于庄重中不失典型,华贵中间蕴钟灵。以鲜明的陶瓷语言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Z: 重现的历史风貌令人惊叹。但凝固在历史毕竟是属于昨天。如今身处现代化的成型厂房内操纵着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流水生产线的现代青年们,不知对古坯坊有何感想。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广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紫砂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都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珠山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月圆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海上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陶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奇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御窑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