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都成因         ★★★ 【字体: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都成因

作者:曹新民    文章来源:陶瓷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1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特邀嘉宾:景德镇陶瓷评论家  曹新民

Z:翻开《朗曼英语大词典》,china既表示中国,又代表瓷器,这不仅是语音语意的巧合

而且从历史的考证来说,也正是由于中国发明了瓷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不过,说到china这个词,有学者说,这同景德镇 的旧称“昌南”的译音很相近,因此推断china的起源是唐代的昌南镇。

B  这个观点我不苟同。China的词义是“秦”,音译是“支那”,而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制瓷是从汉代开始的,所谓“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至今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在隋唐到南宋期间,瓷器的官窑、名窑都在北方,五大名窑中并没有景德镇之位。可见景德镇的陶瓷并不特别出名,所以以昌南冠以中国或瓷器的代表之名,是不大可能的。

Z  老师,尽管景德镇在您说的那段历史时期并特别不出名,为什么景德镇能成为世界陶瓷的都会,成为中国历史悠远的文化名城呢?

B  这就是我们今天谈的“瓷都成因”的主题。景德镇之所以能成为瓷都,我认为有五大因素:第一,是景德镇的资源优势。在这一地区蕴藏了非常丰富的瓷土和釉矿,周围山区有茂密的森林,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燃料,所以“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从考古的地形图上来看,在景德镇的东南和周围,古窑遍处皆是,诸如白虎湾、湘湖街、南市口、柳家湾、三宝蓬、枫湾、牛屎岭、宁村、湖田和董家钨等地,而且多是唐代、五代的瓷窑遗址。

Z  我听说在1990年,昌河机械厂有位先生在白虎湾收购了当地农民挖地盖棚时出土的一只青釉瓷碾,碾呈船舟型。中间凹槽为月形,高6.8厘米,残长12厘米,宽6厘米,青釉似是蟹壳青色,开细片,釉不及底,灰色胎,左边有行书“大和五年”的铭文,唐代大和五年,也就是公元831年,从这件瓷器推断,应该确认景德镇白虎湾在唐代就烧制了瓷器。

B  对。仅是在景德镇的白虎湾,窑址就有13处,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依山自西向东分布,从地层剖面来看,堆程可分为三层,上为青白瓷,中为青瓷和白瓷,底层全属青瓷,主要有碗、盘、洗等日用瓷器。这说明业陶人数之众,设置瓷窑之多,生产基础之广泛,是景德镇成为瓷都的首要条件。

第二,景德镇的地理环境和市镇布局,也是景德镇得以发展的内在优势。

Z  这我知道。景德镇作为一个以山为城,以河为池的都市,这是中国古代工业都市的一大特点。

B  这种市镇布局主要是为了运输制瓷原燃料和销售成瓷的方便所决定的。自唐代以来,景德镇是沿河置窑,沿窑成市的。街市的走向与昌江的流向一样,由北向南,纵列式地发展。北起观音阁,经前后街,小港嘴,直抵南河口,南北长约六七公里,东西间宽则一二公里,窄处仅05公里。因街市长达十三里,《黄墨航杂志》说:“昌江之南有镇,曰陶阳,距城二十里,而俗与邑乡异,列市受廛,适褒十三里,烟火十万家”。所以史籍上故有“陶阳十三里”之说。这种不规则的长条型街市与汉口镇街市沿长江发展的情况非常相似,而与中国古代政治都市的那种正正方方的棋盘式格局大相径庭,这是社会发展中,商业都市依

靠水路运输而自然形成的明显特征,也是景德镇“江右一巨镇”的地理条件的优势。再从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四大名镇的地理环境来看,景德镇是处于一个丛山环抱、交通闭塞的地区,他不象佛山镇地邻广州,凭借南海;也不象朱仙镇临近开封,依傍黄河;更不象汉口镇雄踞长江中流,号称天下通衢。但是它的环境有利于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因此成为历代战乱中“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也就有利于陶瓷的稳定发展的外部条件,有利于景德镇集中各地产瓷区的能工巧匠及技术人才,吸纳了北南方各大名窑的精华,形成了无以伦比的技术优势。

Z  呃,老师,景德镇这所以聚各地名窑之大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B 我们刚才讲过景德镇是一个地处“吴头楚尾”的山城,陆上交通是不方便的,不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所以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对景德镇的影响都很小,尤其是宋元及元末期间。我们知道,景德镇陶业的发展,是经历了由耕陶结合到耕陶分离的过程,天然的资源优势,为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最初的“埏埴朴素,即古之土脱碗”,“只供伪粗用的”瓷器,结合自身的工艺和资源特点,在唐代烧制出了“光致茂美”的“青白瓷”,在宋里,又生产出白泛青“影青瓷”,这种青白瓷不仅畅销江西全境,甚至还远销川、陕、蒙和东三省,据考古专家鉴定,这种瓷器在工艺已经超出了有口皆碑的越窑青瓷。尽管如此,景德镇的陶人们仍积极地学习和借鉴了南北方各大名窑的长处,在宋代就仿烧钧窑的色釉瓷和定窑的印花瓷,学习福建的焉泥窑的兔毫盏的技法,烧制的茶具有“点茶三昧须饶汝”的赞誉,认为可与汝窑茶具相媲美。此外还有德化窑的瓷雕,这种技术随着匠人的迁陟也极大地丰富了景德镇的艺术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吉安的永和窑,对景德镇陶瓷装饰发展的推动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吉州窑学北方巩县窑的釉下彩,工艺也随之传入,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的崛起,也奠定了不可低估的基础。

Z 是呀。这种技术优势确实是景德镇兼收蓄所形成的。从我们今天溯源寻根来说,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中,色釉瓷仿于河南钧窑,青花瓷仿于河南巩县窑,玲珑瓷始于浙江越窑,粉彩瓷始于清代宫廷画,瓷雕也随于福建德化窑,真个是聚各地各窑之大成,成今日瓷都之辉煌。

B 技术是由人掌握的。景德镇成为瓷都的第四条原因,就是他独特的人才优势。

Z 说到这点,我有一个问题想不通,为什么在景德镇陶瓷历史名人中,很少有当地土著人,而绝大多数是外来的客籍人。

B 说到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去分析,我们先从景德镇历史上土著人业陶的结构情况来看。我们知道,中国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农业经济是国民生计的基础,所以景德镇的土著人是在先占有土地资源的情景下,才利用副业资源的,在那个时期是“耕且陶焉”,“陶之民食,不受艺佣”。随着社会的发展,“浮梁之民,富则为商,巧则为工”,而“土著居民十之二三”,这就足以说明为什么当地缘何少有陶瓷名人。第二,从事陶瓷业的人员中,有80%的人的通过三种途径到景德镇的。一是宋元时为避战乱,北方很多业陶艺人避逃到景德镇的。因为这里一非兵战之地,二有丰富的业陶资源,三能发挥已长,图温饱之利。另外作为战俘流放到景德镇的,元代忽必烈一次在浙江临安捕获陶瓷工匠三千之众,全部押运到“浮梁瓷局”即景德镇充当“工奴”,这其中就有不少官窑的能工巧匠,其三随着人口迁陟时落脚景德镇的。据《浮梁县志》记载,由于南宋,元末和清初三次人口迁移,“夫镇乃五方之民焉,主客无虑十万余”,且“业陶数千户。”这就形成了景德镇的“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格局。

Z 从您介绍的“瓷都成因”的四个因素来谈,我认为都有涵盖了景德镇“兼容为大”的精神。

B 对,“兼容为大”有城市襟怀和行业的包容性,自然有利于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凭借这些优势,就有了瓷都成因的第五条因素。就是皇家、官府的需求和各地商贾的定货,有力地刺激了景德镇的瓷业经济。王宗沐在《江西大志》中就说过,景德镇的瓷器也有相当一部分卷入了商品生产的范畴。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特别是清代雍正朝允许御窑厂次品进入市场,尽管价格昂贵,却“利厚计工、市者不惮价”,逐渐形成了瓷器的古董市场。清代康熙朝著名学者朱彝尊在他的《感旧集序》中也说到,他每月初一,十五日,游览京师慈仁寺的古董市场,发现许多达官贵人对御窑厂的瓷器非常看重,动辄“索金数两”。一只斗彩鸡缸盅,非白金五镒是买不到的。同时,景德镇的瓷器也大量地外贸出口,所以《沈怀清记》说其“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是很切合实际的定语。

Z  老师,综合您的讲述,景德镇的瓷都成因归纳为五条:

1、“水土宜陶”的资源优势。

2、“远离战乱”的地理优势。

3、“兼容并蓄”的技术优势。

4、“五方来汇”的人才优势。

5、“官民竞市”的市场优势。

B  景德镇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我认为这是起决定的五个因素,而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作了还有详细的分解,这回是一个总结。

Z  近几年来,我国陶瓷行业中刮起了一股封都之风。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分别授予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物之都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河北唐山为中国北方瓷都200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又将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了广东潮州,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B封都之事确实在许多产瓷区,尤其是在景德镇是闹的沸沸扬扬的。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争都是由来已久。早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不少产瓷区就在争这个瓷都之冠。说穿了,就是要坐龙头老大这把交椅。其实一个业陶都会的品牌影响是由社会的、历史的、公众认知的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个公众的认知度是最关键的。1960年11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景德镇是写的《初 景德镇》诗中,起头第一句就是昌南自昔号瓷都1965年7月,全国人大常务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题赋的《访景德镇》七律诗中也说,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这就是一个公众认知度。郭沫若的七律诗发表以后,反响很大,一些产瓷区纷纷引用制墨迹,但椰油省隐访景德镇副题的,造成郭老为而作的误导。这样就引起争议,所以在郭沫若集出版的《郭沫若游历诗选》中,就把是此都改为是景都,可见景都此都的指代更为明确了。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曾硕果瓷器还是景德镇的好,这就是对景德镇瓷都地位的肯定。但是,为了争都,个别产瓷区还仿冒景德镇的商标款识,假冒景德镇瓷器的名义而被中央电视台在权威栏目中暴光。可见这争都的时间跨度很长,可见还回继续争下去。

Z  那你认为封都对不对呢?

B  这句是我说的第二点。我个人认为,封都属无稽之谈。尽管你的协会是字号的,但无论从权利、章程和权威认知度上,都显得苍白无力,就是说,一个行业协会没有的授权的话是没有权力去封授什么号的。这个权限也只在国务院。

Z  景德镇在这场风波中应该有什么态度?

B  现在围绕封都的风波,有不少民间组织在抗争,甚至要付诉公堂,我觉得作为景德镇人来说,在这场冲击面前应该是称都须自我反思。

Z  这就是你的第三个观点。

B: 对。为什么要这么说?先辈们为我们景德镇创下了金子招牌,但我们不能老背着今招牌不思进取,老对儿孙们说想当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们的确失去了不少发展的好机会。70年代末80年代初,景德镇投资2000多万生产了当时国内独领风骚的三角牌建筑用瓷。但却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成了昙花一现,后来佛山等新兴产瓷区很快占领了数以百亿计的建筑瓷市场。90年代中期,国家投入4.6亿多元用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技术改造,但巨额资金被当作了胡椒面撒给了全市大小几十家经营不善的企业,技术和体制都没有的到实质性的改造。到了1996年,全市32家国有陶瓷企业有30家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累计亏损超出4个亿。到了90年代中后期,尽管对国有陶瓷企业实行改制,但也仅停留在减轻政府压力,保留职工就业的表面层次上,企业没有得到武装,更谈不上轻装上阵了。如果是深究起来,其中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Z:我想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哦们,使我们比较的聪明起来了。如今景德镇人会正视自己的差距,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一定会再创一个新的千年辉煌,这是毫无疑问的。

Z  我想下期就开始解说其它产瓷区的历史和风格。

B  对。下期就从以“宜兴制陶”说起了。

 

--------------------------------------------------------------------------------------- 
  作者:曹新民、男、1950年出生于景德镇。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陶瓷研究》杂志编辑,河南中原陶瓷艺术馆特聘首席艺术顾问。景德镇著名陶瓷评论家。精通陶瓷工艺,专研美术理论,擅长评论鉴析,文风洒脱且多产。为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撰写近百部陶瓷电视专题片,其中《景德镇陶瓷名人》和《话说陶瓷》等系列电视片凡响很大。曾荣获江西省对外宣传二等奖和景德镇市优秀报道员称号。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广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紫砂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珠山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月圆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海上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陶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瓷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奇瓷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御窑
    [长篇连载] 话说陶瓷--陶序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